为了满足用户不同场景的需求,抖音推出了网页测试版。这一举动无疑让人想起前几天刚刚推出的微信PC版朋友圈。很难不让人好奇,为何在这个时间点上,字节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为何突然如此关注PC端?
事实上,不仅是抖音,快手、好看视频也都有自己的网页版。早在2011年,快手就推出了网页版。当时它被称为GIF快手,主要用于创建和分享GIF图像。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快手网页版已经成为一家以短视频为主的综合性视频网站。
移动互联网已经到了存量时代。抖音现在只推出网页版,背后有何深意?我们不妨深入研究一下。
存量增长“卷入”,PC“盐碱地”流量价值被重新发现
互联网巨头的一个微妙举动,或许体现了决策者对当前互联网行业的深入了解。当前互联网的主基调是什么?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存量增长”。
体现在内容平台上,就是各个平台流量增长的“内卷化”:现有用户只有那么多,任何一个平台的流量增长都意味着其他玩家流量的下降。股票增长的本质其实是一场零和游戏。和游戏。
在此背景下,PC端“盐碱地”的价值被重新发现:毕竟蚊子再小也是肉。即使PC端的流量增长不如移动端,但或许仍能挖掘到部分增量。
这有点像下沉市场。这是一个一开始没有人关心的领域。毕竟用户需要教育,客单价又低,只能做辛苦的生意。但抢占优质场景后,即使是“盐碱地”也有其自身的价值。
事实上,PC端仍然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艾瑞数据显示,2019年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独立设备数为13.8亿。尽管PC端流量日渐稀薄,但月活跃用户仍有5.1亿。
快手都是从移动时代开始的。天眼查App信息显示,抖音成立于2016年,虽然快手很早就有了网页版,但短视频平台也在2015年左右开始成长。换句话说,在PC时代缺乏“经验”的短视频玩家在PC端的影响力可能不如优爱腾、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那么强。尤其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网页版的抖音。
换句话说,5.1亿的PC端流量池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TikTokers来说,或许意味着潜在的增长。
另外,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的关注度也是参差不齐的。不仅时间上分布不均匀,空间上分布也不均匀。
例如,更多的人可能会在中午和晚上打开移动内容APP,但其他时间可能会在办公室或书房使用PC产品。对于各大内容厂商来说,在存量增长的时代,他们的这部分注意力变得更加重要。
当然,抖音PC版的推出或许不仅仅只是为了让我们农民工痛痛快快地“钓鱼”,背后也可能有内容生态布局方面的考虑。
对于视频内容行业来说,自然是屏幕越大,体验越好。这也是为什么平板电脑市场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依然能够上涨的原因。从技术角度来看,宽带网络速度的增长和硬件配置的改进,使得PC体验和移动体验一样流畅,并且在画质和清晰度方面体验更好。
从视频内容创作生态来看,很多短视频对创作者上传的视频大小都有限制,但网站上传的文件可能会大很多。以抖音网页版为例,上传视频大小不得超过4G,时长必须在15分钟以内,分辨率必须为720p(1280720)或以上。
也就是说,与短视频相比,网页版的视频清晰度可能更高,内容的画质也可能更好。对于创作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内容创作的限制更少,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空间比较大。
事实上,无论是抖音、快手还是其他互联网平台,PC端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以美团为例。虽然现在美团的主要功能和服务已经转移到了移动端,但美团的网页版一直有外卖、订餐、酒店等服务入口。尽管有些服务也可以通过二维码获得。程序导流到移动端,但美团依然保留网页版作为流量入口。此外,美团网页版也成为与B端商家合作的入口之一。
我们知道,美团所在的本地生活服务赛道依赖于移动LBS业务。位置信息是提供一系列生活服务的前提。即便如此,美团依然保留了网页版的入口,这充分说明,PC作为互联网业务诞生最早的土壤,即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
对于短视频内容平台来说,这种不可或缺的价值可能一方面在于内容创作本身,另一方面则在于中长视频的内容延伸。
项庄剑舞是给沛公准备的,PC版是给中长视频准备的?
从各个短视频网页版的入口布局来看,也体现了各个公司对于未来视频内容平台发展的一些不同思考。
从抖音网页版来看,首页内容较为简洁。首先是推荐内容,其次是直播,接下来是娱乐、知识、二次元等标签类别。这种布局的好处是用户的注意力可以更好地集中在视频封面内容上,但首页的信息密度可能不够。
此外,抖音网页版的视频内容多为横版短视频内容,更符合PC用户的习惯。
从快手网页版来看,除了短视频、直播等标签类别外,还增加了本地城市、长视频、电影、A站的入口。在首页,除了短视频展示外,还有还有A站的长视频、电影、内容,信息密度高。
与抖音、快手的网页版相比,好看视频的整体首页布局更符合用户对PC视频网站的印象。从视频时长来看,除了短视频外,中长视频也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在标签分类方面,除了推荐之外,内容标签的分类也更加细致。
从各个网页来看,抖音和快手的意图较为相似。一方面,两家公司都将直播作为第二入口,这或许意味着未来双方在PC直播领域可能会进一步动作。毕竟对于直播平台来说,PC端也拥有相当可观的用户群体。
这对于斗鱼和虎牙来说可能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不过,目前斗鱼、虎牙的顶级主播格局已经基本稳定,行业发展到今天,不太可能出现新一轮的“抢人大战”。因此,竞争压力可能会传导至中长尾主播。
就目前而言,短视频平台推出网页版后,面临更大竞争压力的可能是哔哩哔哩。
B站出圈后,内容不再局限于二次元。近两年,B站向短视频迈出了明显的步伐。一些短视频内容在B站逐渐兴起,涌现出一批制作短视频内容的UP。主持人。如今,短视频平台推出了网页版,并扩展到中长视频,这可能对哔哩哔哩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事实上,不仅仅是B站。从长远来看,抖音、快手、好看视频等短视频平台的PC化也可能给友爱腾等正版内容平台带来长期的竞争压力。目前,快手网页版首页设有电影版块。此外,B站近年来不断购买影视版权。至于抖音,刚刚推出了网页版,不排除未来跟进版权内容的可能性。
短视频内容平台进军PC端,实际上体现了视频媒体“冷热融合”的一个大趋势。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冷媒体和热媒体的概念,但他并没有明确定义热媒体和冷媒体的概念。一种解释是,冷媒体传达的信息量小且模糊,理解时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等都是“冷媒体”。热媒体是相对于冷媒体而言的,冷媒体是指信息传播比较清晰的媒体,如广播、广播、无声电影等。人们不需要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来理解所传输的信息。
从这个角度来看,短视频是“热媒体”:用户更直接地获取内容,无需想象性加工,更注重直观感受。中长视频属于冷媒体。传播的对象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参与度。用户需要通过适度甚至深入的思考来获取信息。更加注重调动人的想象力和知识储备。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用户不仅需要热点内容,还需要冷门内容。就像在618购物一样,在京东购买显卡的用户不一定会在拼多多购买苹果手机。整天请朋友帮忙议价的拼多多用户可能不会在京东购买冰箱和洗衣机。
换句话说,B站的用户也可能是抖音的用户。关键在于用户的注意力如何分配。不生产PC端或中长内容,意味着这部分流量将拱手让给别人。聚焦PC端,或许意味着内容分发阵地扩大,覆盖更多用户,总流量池自然就变大了。
如今,短视频、中长视频和版权内容融合发展,让长短视频和直播的界限不再清晰。在内容方面,以UGC为主导、PUGC与版权内容融合的模式已成为行业共识。无论是短视频还是长视频,大家都在努力突破界限,寻找更包容用户需求的内容平台形式。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是因为视频平台“不选,全要”的心态: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包容,也就是对不同属性的流量的包容。耐受性越高,内容越好。带来的流量池越大,存量中能找到的增量就越多。
对比YouTube,从工具到内容再到流量的庞大生态系统
虽然近年来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生态下诞生了字节跳动、美团、快手等互联网巨头,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是,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并没有割裂;整个。
这在内容行业尤其明显。比如在国外,YouTube体验最好的平台不是移动端,而是PC端。事实上,围绕PC端视频内容,YouTube拥有完整的工具到内容的生态系统。
早在2014年,谷歌就收购了视频编辑和制作工具Directr,以完善YouTube的工具生态系统。此外,它还推出了YouTubeHunter,帮助创作者下载和转换视频素材。
在国内,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开始进入PC制作工具赛道,比如快手推出快影、抖音推出剪影PC版等。其实,从工具入手的价值在于完善内容创作生态,网页版是整个内容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视频内容创作者仍然依赖PC作为创作平台。视频制作完成后,需要传输到手机APP,然后上传到平台。过程相当繁琐。平台推出网页版后,整个创作过程变得更加顺畅。从内容制作到传输,可以在同一台设备上完成。这对于未来培育中长期视频内容的创作者生态也大有裨益。
因此,推出网页版短视频平台的逻辑可能与推出剪辑工具的逻辑一致:布局未来中长视频的创作者生态。
除了完善创作者生态之外,短视频平台PC版的推出或许还有海外的考量。
参考我国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历史,对于一些海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移动互联网可能不如国内发达,但PC互联网可能拥有相对较好的基础条件。根据孙正义的时间胶囊理论,身处某些发展中国家可能意味着某些地区对PC 内容有需求。
也就是说,国内短视频平台在PC端完成之后,未来还会有国际PC版吗?例如,抖音海外版是否会推出类似YouTube的网页版,还有待观察。
其次,从互联网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PC与移动融合是大趋势。
苹果推出M1芯片Mac后,业界不少玩家看到了ARM架构的潜力。许多公司开始在硬件上采用ARM架构,许多公司在软件上也纷纷效仿。例如,微软推出了ARM适配版本的Windows,为移动和PC的融合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在中国,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厂商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例如,微信更新了PC端的朋友圈功能。视频账号PC版未来什么时候推出?目前微信PC版已经上线朋友圈功能,后续不会发布。排除视频号出现在PC端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短期内VR没有太大希望。验证车辆智能还需要几年时间。互联网行业一定阶段的主流战场仍将是PC端和移动端。
网页版的推出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企业来说是一堂“补课”,也是一次战略延伸。未来,更多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可能会“逆转”布局PC端。至于这个效果到底会如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最后,我留下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您认为接下来会部署PC终端的企业有哪些?拼多多会做吗?微信视频号可以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