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媒体时代,个性打造成为吸引流量的密码。短视频中,有的人在“吃喝玩乐”,有的人在“受苦受难”,有的人在“指点大政”,还有的人在“为老百姓说话”。各种人物都有。然而,在抖音平台日常检查中,发现不少账号存在虚假身份,以勤工俭学学生、大学研究生、海外职业介绍所等名义博取关注,牟取不正当利益,甚至实施诈骗。 2023年第二季度,抖音官方披露已处置近2.7万个虚假个人账户。
据抖音平台统计,10类虚假个人账号较为典型,包括勤工俭学的学生、名牌大学研究生、富二代、接到不合理订单的骑手、寻找宠物爱好者、海外职业介绍所、红娘、相亲者、主持人、功夫高手。他们通过摆拍的照片塑造自己的角色,不仅是为了吸引粉丝,也是为了非法牟利。比如,“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最终目的可能是带来假冒文创产品、“富二代”意图诱导粉丝“炒股致富”、“海外职业介绍所”尝试为了引导不明真相的网友出国,“主播”借媒体之名推销三无产品,“主播”甚至以“慈善”的名义直接向粉丝要钱。目前,对虚假个人账户的打击仍在进行中。抖音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将持续对上述不当行为进行管理。”
为什么短视频诈骗总是先树立人物形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评测主任肖振宇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由于我们只能通过虚拟账户与人在线互动,所以我们不知道什么他们背后的人就像生活中一样。塑造特定人物角色,如农民工、建筑工人、警察、医生、房产经纪人等,并在一段时间内稳步输出相关内容,以“稳定人物角色”,可以让大家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真实的人。活生生的人更容易获得用户的信任,也更容易向他们输出意见和内容。通过角色设计吸引特定群体的粉丝是获取商业利益的一种手段。一旦粉丝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通过植入广告、直播、产品推荐等方式将流量变现。对于不法分子来说,利用虚假人物角色更容易“实施诈骗”。
肖振宇分析,短视频用户很容易被虚假人物误导,陷入消费陷阱甚至网络诈骗。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四种心态:一是好奇心态。具有这种心态的用户可能有相似的收入、教育或社会地位。个性高的短视频博主主要是出于“花钱看热闹”的心态来充值打赏。其次,他们有坚强的心态。这类用户在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可能会弱于短视频博主。视频博主希望通过个性崇拜获得自己没有的资源,比如认识老板、吸引客户等。三是慈悲心。持有这种心态的用户很可能是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危重病人等人员感染、试图捐资助学或帮助支付医疗费、出于同情而主动捐款;第四是攀比心态,这群用户很容易受到主播的煽动,在主播之间竞争时,他们以面子为己任,自愿在充值榜上争夺“贡献”。
“相对而言,情绪化的人更容易被网络人物误导。”肖振宇表示,对于情绪化的人来说,短视频主播煽动情绪后,他们可能没有时间理性思考和分析。人们往往脑子一热就主动转账现金,进而陷入虚假个人账户制造的“诈骗漩涡”。在短视频时代,假角色有些难以察觉。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尽可能降低被骗的风险。
1、注重多方验证。短视频人物造假往往会通过多种方式迷惑、误导用户,导致用户因误解而陷入陷阱。用户在观看相关视频时应注意甄别。不要因为泛滥的“同情心”和“好奇心”而失去理智。只有寻求多方验证,才能保证你的钱包“安全”。如有需要,您可以拨打反诈骗热线咨询或向相关部门求证。
2、学会转“求救”。用户应树立“专人负责”的意识。当看到相关个人账号发出的“求救信号”时,如果有兴趣提供帮助,可以考虑将自己的视频或资料转发给相关专业组织或官方账号,如红十字会、希望工程、春蕾工程等。目前,我国已发展了多种社会福利组织。他们以公益为主要目标,有专业人员和专项资金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此外,用户还可以联系相应的政府机构,帮助处理相关事宜。
3、明确定位。短视频用户在进行相关网络互动时应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他们需要明白,自己只是观众,而不是视频主角的亲友。他们不应该过度“热情”,过度地将自己带入短视频所设置的情境中。涉及到金钱的时候,你尤其要遵守你的“观众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