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市公司,洋葱集团(NYSE:OG)这家海外仓面积仅有4.1万平方米的跨境电商公司,在公众视野中的存在感并不高。自今年5月在美国证券交易所IPO以来,股价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动荡,幅度从高点11.7美元到低点2.7美元。最新股价徘徊在5美元,市值将超过5亿美元。
洋葱的尴尬正是跨境电商概念走向的缩影。 2016年以来,它从火焰到海水,从网站、APP到短视频,从充满噱头到变得平淡。更重要的是,叠加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整个行业一再折叠。
就洋葱本身而言,早期凭借其差异化、独特的流量管理方式,在跨境电商平台中成功突围;然而,其平庸的产品供应体系似乎无法支撑公司整体业绩的增长。较为独特的直销渠道如今也面临着增长瓶颈。
未来如何满足这一战略转型带来的市场预期,是洋葱急需回答的问题。
01、突围:高货币化率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跨境电商的行业情况。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通过海关跨境电商验放的进出口清单24.5亿件,同比增长63.3%,进出口额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31.1%,5年增长10倍;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综合性外贸服务企业超过1500家,海外仓数量超过1900个;跨境电商结构中,B2B交易占比约80%,B2C交易占比约20%。广东省跨境电商规模远高于其他省市。
从跨境电商进出口结构来看,出口占比约78%,进口占比22%。与庞大的出口跨境市场相比,进口跨境电商的竞争格局其实相对清晰。在B2C领域,淘宝平台(天猫国际+网易考拉)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行业的绝对领先者。领头羊为京东国际、唯品会国际、小红书、亚马逊海外购等; B2B领域有1688、环球汇、海带等。
图: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版图,来源:互联网
洋葱集团在进口跨境电商中规模相对较小,但在电商平台竞争如此激烈、“马太效应”明显的环境下,这家公司一定能够成功上市。这个公司一定有什么东西。
我们先来看看洋葱的商业形态。这是一个销售海外消费品牌的社交电商平台。从“人、货、市场”来看,货品对应海外二三线消费品牌。主要类别包括美容及个人护理以及服装。以及周边产品、保健品等,2020年GMV超过42亿元。
洋葱用户主要集中在女性消费者中。据其披露,用户数量约为1500万,其中女性KOC(Key Opinion Consumers)超过80万;通过平台的自营模式,洋葱的GMV绝大多数来自海外代购商品的销售,自有品牌的销售量占比很小(2020年GMV为5000万元)。
从这一点来看,洋葱的商业模式比较普通,属于社交电商+自营电商的传统范畴。然而,作为一个GMV仅为40亿的电商平台,洋葱2020年的净利润/商品交易额已经达到了近5%的惊人水平,相比之下,阿里巴巴和拼多多的变现率只有3%左右。 %。
图:洋葱集团部分经营数据,来源、招股书
小规模还能赚钱的电商公司并不多。 Onion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无外乎两个关键点:
一是克服对“国内消费者追求国外品牌、追求生活品质”的认识不足。洋葱自营海外二三线品牌产品毛利率高达50%;二是选择有别于传统电商的流量转化模式,以更精准的用户转化方式实现利润增长。
02、引流:安利模式
互联网经济实际上是流量经济。无论您是构建在线场景还是投资在线广告和营销,您都从公共域流量中获取流量。如今,流量成本已经占据了大量线上业务空间,因此先发优势极为重要。
在电商领域,如果想要打破这个先发平台搭建的低流量成本壁垒,大致有以下几个例子可以借鉴:拼多多,借助互联网崛起的社交电商公司。微信流量、快手、智能搜索引擎红利(技术创新)助力抖音崛起,小红书运营品牌内容(种草拔草)。
但Onion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借鉴了人们熟悉的营销模式,实现了低成本流量支出——安利的模式。
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利用激励政策将用户转化为平台加盟商,引发线下社交网络扩张,替代线上高额流量成本的直销模式。 Onion通过发展平台KOC用户(或店主)数量来增加整个平台的用户数量。
图:Onion加盟商简化图,来源:网络
为了简化Onion的KOC直销模式,我们可以将Onion用户分为服务商、商店业主和普通消费者,其中前两者属于KOC类别。
在洋葱电商上,普通消费者除了购买商品外,支付1000元服务费即可成为店主,店主可享受店铺85%的折扣;服务商需要一次性缴纳2万元的费用,不仅可以获得店铺的全部销售收入,还可以获得店主其拓展的店铺的流量分层,服务商还可以拓展服务商,但是销售份额仅限于店主。
这是一种类似金字塔的营销特许经营模式,但层次仅限于两级,并且有实体销售,避免了更大的法律风险。从Onion的KOC激励费用倒推,其2020年的KOC激励支出为6亿元,对应KOC渠道商品销售40亿元,约占Onion整体GMV的95%,这意味着Onion的自然流量收购基本可以算是“零”,KOC带货成效非常显着。
在实体零售领域,目前国内拥有直销牌照的企业仅有89家。然而,在“互联网+直销”领域,网络直销的概念还处于模糊地带,洋葱等人对此并非没有担忧。其IPO招股说明书中也有相关风险披露。
03、买卖:上不去,下不来
尽管Onion依靠KOC直销模式取代传统营销渠道,以较低的成本在短期内有效覆盖消费群体,但其增长趋势相对稳定。
图:洋葱集团部分经营数据,来源、招股书
然而,在订单总数与KOC总数“齐头并进”的同时,订单金额的下降以及单个活跃KOC平均销售额的下降却难以忽视。这背后隐藏着洋葱平台尴尬的现状,难以突破海外一线品牌。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困难重重。
如果Onion想要提高客单价,就必须进军高端品牌。但高端品牌往往会给平台带来自己的流量,高端品牌的销售理念与直销模式完全不同。因此,平台的高端品牌基调对于平台来说意义重大。洋葱是死胡同。
与海外二三线品牌的合作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首先,由于海外品牌的供货能力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消费者经常面临排队抢单的情况;二是部分产品不保证符合要求。国内市场的需求与品牌的真实性无关,更多的是平台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这会导致投诉和体验不佳,最终降低平台的复购率和客户单价。
图:洋葱集团海外合作品牌展示,来源:互联网
那么孵化自有品牌,依托国内强大的供应链,降低自营品牌的成本,就成为了提升业绩的另一条路。
事实上,洋葱从2018年开始内部导流支持自有品牌产品,从2018年的100万元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5000万元,2021H1达到3200万元(同比增长240%)。然而,自有品牌销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毛利率的提升。 2021H1毛利润为1.56亿元,而2020年同期为2.53亿元。
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一个平台想要成功孵化一个新品牌,可以借鉴的一个案例就是淘宝孵化完美日记。首先,它必须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第二,品牌要靠榜单曝光;第三,经常有热门单品出现。以目前洋葱的市场规模和营销逻辑,尚不具备支撑自有品牌崛起的条件。
这就是洋葱——目前的尴尬处境:“高位不能成功,低位也不能安定”。
04、未来:自救时不我待
总体来说,Onion的亮点和平庸都非常明显。
正如“黑猫白猫”理论一样,安利模式的低成本流量策略是这个跨境电商平台的最大亮点。平台提供产品和激励政策,自愿买卖完全依靠市场自己的主动性,优势明显。分散的财产。
但在产品方面,洋葱在合理范围内当然表现平平。它不一定是好产品,但也不一定是坏产品。最大的卖点可能是一些国内消费者对海外品牌的了解较差。就像《穿Prada的女魔头》和《三十而已》中的场景一样,我原本以为Prada或者CHANEL是高品质生活的象征,但现实却给了这种认识沉重的打击。
图:段太太的包,来源:网络
或许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内消费者逐渐增长,洋葱2021年前三季度的业绩下滑日益明显。尽管借助“美货节”,其2021年Q3营收仅为6.8亿元,同比减少近4亿元;其中,商品收入6.5亿元,服务收入3000万元,后者降幅更大。显然,其“安利模式”的有效性已经达到天花板。
此外,其直销渠道的规模也有所缩小。 2021年Q3活跃KOC、KOC、活跃买家数分别为74万、47.4万、160万,其中活跃买家数减少20万。平台的货币化潜力开始减弱。
纵观整个互联网经济,财务指标分化是普遍现象。这反映了重大的气候变化。对于Onion来说,财务数据的恶化具体对应着商业模式弹性的丧失。未来如何自救,很可能取决于商业模式不被打破或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