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朋友应该发现了,最新版本的微信中已经取消了短视频功能。即使有数亿用户,产品经理也必须让用户数据说话。那么问题来了,下拉录像功能为何被取消呢?
软件名称:微信安卓版v7.0.6 for Android 最新正式版软件大小:123MB 更新时间:2019-09-20 在做产品设计时,每天都需要做出各种决定。如果这样的决定不是以产品原则为指导的,你根本就做不到,因为往往两种选择都各有利弊,你的选择没有依据。关于产品原理的理解,这次听了Genie的分享我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我会把实用的信息分享给大家。
Genie是腾讯唯一的p4(专家级)女性产品经理,也是我认识的唯一的p4产品经理。她是从零开始打造微信的产品负责人。如果说张小龙是上帝,那么精灵就是为上帝创造人类的人。那人被誉为“中国第一产品经理”。这是Genie第一次向大家系统地讲解微信的产品原理。这要归功于“产品+”课程,它不仅是干巴巴的信息,更是高品质的精髓。
最难的是我们都明白了通用原理,却没有将它们分离出来形成我们自己的产品原理。更难的是,你们都知道,但没有将它们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做产品规划时不断犯这些错误。
对于社会熟人来说,存在三种价值取向:
1、关系越亲密,越有价值
2. 越新的新闻越有价值(所有最新新闻倒序排列在顶部)
3、内容越原创,越有价值。
根据这三项,很多产品逻辑和后台算法在创建产品时可以清晰地做出权重分配和排序。
微信十大产品原则:
1.隐私与便利:隐私比便利更重要。案例:用户经常抱怨为什么换手机后所有聊天记录都丢失了,为什么每次登录网页版聊天记录都从头开始,为什么聊天记录每次都不能同步存储,因为一旦每次登录时更换设备/微信网页版都会显示以前的聊天记录。很可能其他人已经在其他设备上登录了您的微信帐号并看到了所有记录。这种隐私泄露给您带来的风险比清除聊天记录带来的危害要大得多。基于隐私基于性重于方便的原则,即使清除聊天记录可能会带来不便,隐私仍然是优先考虑的。因此,微信不会在手机上保存本地聊天记录,宁可带来不便,也不愿牺牲隐私体验;
2. 发送者与接收者:您认为发送者和接收者哪一个更重要?保护双方的感情,但当双方发生冲突时,接受者更受到保护。微信的产品理念认为接收者的体验大于发送者的体验。
案件:
A。因为这个产品原理,微信到现在还没有实现阅读体验。阿里巴巴的社交产品理念认为,发送者比接收者更重要。所以,阿里巴巴的钉钉(不确定是不是通讯)会在你每次发消息的时候告知你已读或未读状态。这让发件人非常高兴。我希望我知道你是否看到了我的消息,但这给接收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仅仅因为我看到了,并不意味着我现在想回复你,但你知道我已经看到了,不回复你就太失礼了,所以使用我当时压力很大,老板很喜欢这个功能,员工用起来很吃亏。所有的产品体验都是基于产品原理的决策。要从头开始创建产品,您需要首先建立自己的产品原则。
b.接收者的体验比发送者的体验更好。第二个细节:白底黑字比绿底黑字更清晰。所以微信里的朋友看到的都是白底黑字,而自己发的消息我已经看得一清二楚了。因此,我发布的文字的背景颜色是绿色和黑色。
C。接收者的体验比发送者的体验更好。第三个细节:很多人问为什么短视频不支持自拍功能。这是因为自拍的需求主要来自女孩。这让自拍者们非常高兴,但试想一下,当朋友圈被所有人屏蔽的时候。女孩给自己拍了一张自拍照,只有一个头,而且还能动。对于接收者来说,其实看的不是很过瘾,而且还挺吓人的,所以考虑到接收者的经历,我就没有拍短视频。
3、缺乏价值支撑的流量是事倍功半:这句话需要深入理解,因为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现在大多数应用的理念就是吸引流量、拉动下载、赢得用户。如果流量是1000万,就会有1%的用户转化,有10万真实用户,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流量,大部分流量都被浪费了。如果我们专注于改善浪费的99%转化,走精准路线,也许100万流量可以到达1000万用户;另外,会员增值/游戏付费/风险投资谈判也是如此。吸引的人越多,总会有人愿意付费,而且都是遵循流量大、转化率低的思路。这种流量缺乏价值支撑,太浪费了,而小而精的模型就是测试1000人,500人活跃,200人愿意付费。这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走的垂直精致型。至于操作方法,不需要买那么多无用的流量,保证高转化就可以了。
4、对于用户来说,固定路径就是最近的路径: 案例:很多人在问为什么最近发送的表情符号不能放在最近的位置;原因是每次发表情时表情顺序都会变,每次打开表情时表情顺序也会变。反而会耽误找到想要的表情的时间,导致表情使用困难。最快的路径始终是固定路径。
5.不一定用数据说话,用用户需求和价值说话:这一点我很佩服微信,这是微信的伟大之处,也是大多数产品很难做到的。我们习惯于一切都基于数据。数据不好的产品会被下线,数据不好的功能会被下架,不赚钱的东西会被下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浮躁心态,才导致极好的产品无法推出。
案例:发送短视频的入口有两种:一种是在顶部发布短视频,一种是在朋友圈右上角发布短视频。您认为哪个门户网站的用户较多?暂停两秒钟,让自己思考。
答:朋友圈右上角占95%,上面下拉只占5%。虽然朋友圈右上角加号的入口更深,但用户已经养成了通过右上角加号发布新内容的操作体验,而用户还没有形成下拉体验。习惯。
那么,为什么使用下拉拍摄短视频的用户只有5%,而这个入口却没有被淘汰呢?如果数据说明一切,这个入口就应该被淘汰,那为什么没有被淘汰呢?
答: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完全靠数据说话的产品,所以我们更注重用户体验:如果你想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主界面上的快捷方式需要最短路径立即拍摄。如果去掉的话,遇到非常好的时刻就需要拍摄。有时候,太长的拍摄路径会导致错过很多美好瞬间,而这些转瞬即逝的瞬间的内容价值可能远高于从固定路径慢慢记录的内容价值。
Os:清楚了解产品各项功能的价值。数据只是反映当前情况的参考指标,而不是结果本身。
6、效率vs价值/时间(单位时间信息量):文字、图片、URL、视频哪个性价比最高,哪个信息量最大:URL信息量最大,图片有性价比最高,视频信息量大但性价比最低。
体现微信价值信息最大化原则的案例:1、无头像朋友圈点赞、2、小视频自动播放、3、网址弱化、4、文字过长折叠、5、单图vs 多图images:单图缩小缩略图很大,这是最高效的。您无需点击大图即可清楚地看到。当有多张图片时,它们会变成小缩略图。这时,接收者的要求就是尽快知道这九张图片的核心内容。信息是什么?点击大图查看具体内容。
7. 与众不同很容易,但变得更好却很难。
案例1:当时Apple Watch邀请微信来做一款适合手表的产品。在第一个版本中,微信添加了雷达来添加好友。戴在手表上非常有创意,也很帅气。不过,苹果并没有采用雷达添加好友的方案。为什么?
答:1、附近戴手表的人不多,2、用手机雷达加好友的人不多,更不用说在手表上,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功能。比如新浪微博做的手表版app的功能是记录跑步步数,但微博是一个信息类。计步器和微博有什么关系?无法体现产品的核心价值;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发送和接收消息。查看朋友圈、点赞等基本核心功能。制作实用的东西比制作酷炫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更有价值。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要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
案例二:为什么要做短视频: 1、视频的信息含量最高,这是文字和图片无法比拟的; 2、有些场景很难用文字描述,视频可以解决;而制作短视频的原因是,大视频信息量大,观看时间长,信息价值不高,所以用6秒的短视频来达到信息量的兼顾以及信息的价值。一个反例是QQ空间,一直都有长视频。当我看到微信发布短视频时,我也把长视频改成了短视频。结果,我收到了很多用户的投诉。这是因为产品经理没有思考清楚自己的产品定位,只是一味地模仿和跟风,而Space最擅长的是沉淀,而长视频就是最好的沉淀形式之一,更何况Space在PC阅读特性。与众不同很容易,但变得更好却很难。
微信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有人脉、有朋友,不需要和同类产品比较内容价值来凸显自己:我不是来给你做一个有趣的视频,而是告诉你我在哪里、做什么我在做。微信要做短视频,我们要做的是信息,不是内容,不是视频美化。清楚自己的定位,不要盲目与同类产品比较。这从来不是与外界的竞赛,而是与自己竞争的过程。
短视频定位:极快、极易、高价值的核心定位是消息朋友圈
8、简洁原则:简洁不是简单,简单也不是简单地删掉功能。
案例:iPhone最初的图标为何采用拟物化设计?这样的设计其实很复杂,每个角度的纹理都要处理在一个图标上,但是拟物化对于用户来说非常真实,学习成本也比较低。当智能手机首次问世时,它们降低了学习成本。
为什么现在的iPhone要扁平化,不再坚持拟物化: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已经明白每个图标的作用,没必要用拟物化来普及。平面图标它并不像类比那么简单。相反,它的设计可能会更复杂,需要更简单的方式让用户理解图标。
9. 逻辑原则vs 线性原则:避免使用tab,保持一个入口。如果您有两个选项卡,则会有一个主选项卡。根据现有数据,两个选项卡的分配比例为20/80。 80% 的流量流向主选项卡,只有20% 的流量流向第二个选项卡。如果您已经可以决定哪个选项卡是核心,那么为什么还需要第二个选项卡呢?如果您无法决定哪一个是最重要的,那么子选项卡就无法为您做出决定。你仍然会将其拆分为28个,专注于主要功能,并将所有流量集中在一个选项卡上,而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分流。无需在一处显示多个选项卡或两个按钮。 (许多应用程序都犯了这个错误)。
当逻辑原则与线性原则冲突时,线性原则优先:
案例:微信的搜索本来是放在顶部加号旁边放一个放大镜图标的,但最后直接把搜索框加到了聊天记录顶部的搜索框,而不是把放在一起右上角有一个。
两个图标(抵制两个图标,遵循线性原则)
10、现实与噱头:真实大于噱头。只有真实的内容才有生命力。噱头常常会破坏信息。
案例:美拍等视频拍摄工具具有配音、添加特效等功能。经过美化之后,整个视频看起来就不错了。但微信却做不到这些,因为美化后的视频已经去掉了声音,无法恢复并转发给好友。真实场景信息。真实性还体现在所有微信数据上,所有外部方法都秉持真实性。
打磨高品质产品,注重产品细节
注意细节:当接收到多个语音时,会自动播放语音;可以通过向上滑动等方式取消声音。
分享终极细节:
细节1:短视频播放完后,直接从最后一秒切换到第一秒会引起视觉上的闪现,脑海中会闪过一条白线。为了让这个闪光不那么难受,在短视频结束时颜色会在一秒淡出,让用户通过一秒淡出在视觉上舒适地过渡。绝大多数用户都不会意识到微信对这一体验做了优化。好的产品让人高兴地使用它,而不是让人知道为什么高兴。
细节2:视频和照片的夜视效果在凤凰上不是特别好,所以微信的短视频和照片在光线比较暗的时候会提示提亮效果(针对这个小细节,微信团队搜遍了所有产品)各种相机产品对比,高光模式最好)
常见误区及注意事项:
1、从目标逆推:比如我们想要50万用户,那么我们需要三样东西来吸引10万、20万、20万的流量。这种方法可能会达到KPI目标,但可能会偏离你的设计。产品的初衷是利用手段而不是产品功能来达到目的,但这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提高海外活跃度:发现当用户好友数量超过15个时,活跃度会提升很多;所以当时的方法就是引导人们添加好友,然后引导人们添加陌生人。如果好友数量不够,他们会更改附近的人列表。这是基于目标的数据规划的反例。数据可以帮助你理解原因,但它不会告诉你原因。不知道原因的成功决策比失败的决策更危险。 (这一点很重要,很多团队认为KPI达到了就万事大吉了,没有分析是否是通过牺牲未来的短期营销来实现的,还是通过高质量的产品来实现的;这个错误是团队每天为每个产品制作。这是一种犯罪,而且意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2、关于AB测试(分组测试):AB测试可以用来比较效果,而不是选择方案。使用的越多,产品经理的判断力就越弱。
使用AB测试时,必须做出明确的选择,并知道影响因素是不可控的。
3.普通用户无法告诉你他们还不知道的需求。需求是产品经理通过观察发现的。
不要问用户你认为我会做得更好,因为他不知道,或者他只是认为他知道。很多人都觉得mac非常好用,但是在mac问世之前,你会知道你需要的好用电脑是紫色的吗?例如,很多用户在使用任务软件时,会主动设置很多任务,添加提醒。当用户主动添加提醒时,他们觉得自己想要被提醒,但当一天被提醒n次时,他们就开始厌烦并关闭提醒。或者直接删除该应用程序。
4. 如果问题可以用标准方法/标准对照解决,则不要使用特殊处理。
以上是我一下午听Genie分享产品原理后记录的笔记和感悟。这也是我参加过的众多产品课程中最有收获和启发的课程。有的产品被捧上神坛;有的则被捧上神坛。我是靠着自己的力量才走到这一步的。我从来不搞个性崇拜,但我觉得精灵和微信在产品设计上的每一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产品原则作为方向指引,这是非常值得欣赏的。并不是微信从来没有决策失误,而是每一个优秀的产品都是通过不断的试错而变得越来越完美。创建新产品也是如此。你不怕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犯错误,而是怕不思考就不知道错误。非常感谢Genie这么好的产品和优质的课程。我受益匪浅。
以上的产品原理和经验对我来说是非常深刻的。很多原理都需要反复消化,这对于以后的产品很有启发。提炼真理的难点在于从头开始提炼它的过程,并享受它的过程。当我们取得前人的成就时,我们太容易想当然,而忽略了每一个真理对于实际应用的意义。
相关建议:
iOS版微信6.3.7更新了哪些内容?
如何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表不同字体大小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