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是什么意思ugc时代是什么意思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用户被少数头部APP锁定后,各大平台已经从争夺用户量转向争夺用户使用时长。自然,内容是留住用户消磨时间的有效方式。方式。内容本身也在不断升级,变得高品质、多媒体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用户被少数头部应用锁定,各大平台已经从争夺用户转向争夺用户的使用时间。当然,内容是留住用户消磨时间的有效方式。内容本身也在不断升级。品质化、多媒体化、碎片化已成为大趋势,制作人也相应更加依赖专业能力的制作人。
为什么大趋势下我们还在讨论UGC?因为如何做好UGC是一个挑战,但作为一个产品人,却值得长期投入。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群体的存在必然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建立,这涉及两个过程:
人们表达自己,让别人理解和认可自己,这本质上就是UGC;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所有这些都涉及到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都是考验产品功力的领域,值得从业者长期研究。
笔者长期在UGC内容社区做创新工作,今天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和理解。
一、影响UGC发展的因素
UGC在2004年开始的Web 2.0时代被提及,用户从单纯的内容观看者开始参与内容生产,并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快速发展。
UGC的发展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推动:
1.外部硬件技术的发展。
硬件技术发展的一部分就是互联网接入技术。从拨号上网到有限宽带,再到无线局域网,再到移动无线网络的3G/4G以及即将到来的5G,其跨越式升级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访问网络的能力。
伴随网络接入方式的变化而来的是消费设备的变化,从PC到笔记本电脑再到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设备的计算能力更强,外设更丰富,使用也越来越方便。其中,iPhone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多媒体内容,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2、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
不同的硬件设备特性和网络条件也带来了用户UGC行为习惯的变化。其中有两个节点,1)。固定区域接入已发展为移动无线接入,用户更倾向于快速、碎片化的生产方式。 2)。随着摄像头技术的发展,内容形式从以文字为主角,转变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2、典型UGC平台拆解
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典型的UGC平台都可以类似地进行拆除,构建新的UGC平台也可以从相同的维度来考虑。
1、内容制作
简单地说“谁可以更轻松地制作什么形式的内容?”
A。内容生产者。这个平台的目标用户群是谁?
可以清楚地描述。这个用户群必须用几个明确的关键词来描述。尽管UGC平台描述越笼统,但平台的早期群体描述必须清晰具体。清晰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描述清晰的目标用户群体,由于标签特征更加明显,群体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在平台上也会更加活跃。
b.内容形式。这个平台的主要内容形式是什么?虽然大平台可能包含不同的形式(图片、视频、文字等),但早期一定有一个主要的内容形式。
C。生产门槛。制作门槛越低,UGC的动力越强,门槛的高低取决于:
易用的制作工具和内容制作工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门槛。拍摄视频也是同样的道理。 5秒内能完成的事情会比10秒内完成的事情更好。有趣的玩法比原创更容易模仿。即使工具相同,如果能发现有趣的玩法,用户也能更快上手。通过统一的内容调性,新的目标用户到达后可以很快知道我应该在这里生产什么样的内容。调性体现在:游戏玩法,像我这样的人是如何玩这个产品的。风格,什么风格的内容会更受大家的欢迎。
对于一个新的UGC平台,为了形成统一的基调,需要尽早介入运营:
种子用户群体的维护;官方可控KOL充当示范;提供手动选择与调性相匹配的内容以供指导。
以快手的内容制作为例。使用“农村”、“年轻”、“低文化”等标签,可以非常清晰地勾画出其早期的核心用户群体。这个群体有着相似的背景和价值观,而且更加多元化。容易产生共鸣。该平台专注于能够更好塑造人们个性的短视频。新用户进入首页时,可以看到基调基本一致的内容(恶搞、美女慢摇等),可以快速了解这个平台的玩法和内容风格。
2. 内容如何分发
内容平台达到一定规模后,将面临如何让内容更有效地触达内容消费者,即分发方式的选择。
社会关系分布。对于有社交关系的平台,可以通过关系来分发内容。利益分配。显式选择,比如贴吧的选择或者各种兴趣频道的选择。隐形推荐,用户不需要主动选择。后台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提供个性化推送,更适合内容量大的平台。
前面提到,UGC平台需要有统一的内容基调:
对于调性一致的平台来说,可以实现集中入口与关系分发相结合。比如快手的语气就非常一致。集中式发现页面是消费内容的主要场景,通过关系与分发相结合。
对于需要兼容不同调性的平台来说,去中心化的显式选择可以更好地实现调性的物理分离。相反,需要训练的个性化推荐无法让新用户快速形成调性的认可,很容易导致用户流失。比如贴吧的情感俱乐部和兴趣吧,基调就完全不同。一个入口很难完全兼容,只能通过用户主动选择来区分。
3、内容互动形式
UGC的力量来自于获得他人的认可,而这体现在消费者围绕内容的互动上。不同的内容有适合的交互形式,而且它本身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
一个好的交互形式需要满足以下两点:
能体现出对内容的认可。交互数据应该体现消费者对内容的认可,比如点赞、评论、评论等,这才是对生产者最大的激励。可以增强参与感。互动形式还需要让多方参与,尽量营造热烈的互动氛围。内容生产者。面对消费者的互动,内容生产者必须能够参与并加强其互动的权重,这样他们参与的互动才能获得更大的曝光度。比如可以将作者回复的评论显示在顶部,这本身就是对作者的一种鼓励。互动制作人。优质的互动内容筛选机制,让优秀的互动制作者得到曝光和刺激。比如网易产品的热评,优质评论的高曝光度和氛围不断鼓励用户二次生产和消费内容。形式本身很有趣。如果交互本身简单有趣,并且有能力形成独特的文化,这也可以促进平台的品牌传播。比如“双击666”,一个很简单的双击点赞就能形成快手文化。同样,像B站的“弹幕”一样,独特的互动形式深受二次元喜爱,并成为B站的一种文化现象。 4、以人为本
生产UGC内容的人是一个真实的人,有情感,有自己的价值观,个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UGC平台需要:
突出人物属性,内容贴近人物,展示头像、昵称、个人信息等。对内容的认可体现在互动的形式上,对人的认可必须体现在人身上。 3. UGC平台建设的典型路径
虽然UGC平台的最终状态可以类似地拆解,但实现的路径不同。主要概要如下:
1. 从工具开始
在一定的内容形态下,先切工具,但由于大多数工具天生就有使用频率低、粘性差的缺点,当拥有相当的用户规模,能够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时,一般会选择成为内容平台。
该方法根据其时机分为两种可能性:
1.当新的内容形式出现时。
追赶潮流,市场还没有好的生产工具。这时候只要在工具体验上下一点功夫,与强大的执行力结合起来,就有突破的可能。以美拍为例。 2014年以短视频拍摄工具进入市场时,以美化和特效为卖点(口号是“10秒就能拍出大片”),迅速触达年轻女性群体,尽管当时只在最初是工具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来自其他社交平台的短视频内容,但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有能力积累并形成UGC短视频社区。
2、在成熟的内容形式下进行微创新。
虽然内容形式没有改变,但更好的想法已经出现,比如视频下的人脸贴、分镜头等。这个需求要经历两个坎:
如果功能只是满足了用户暂时的好奇心,用户在转向社区之前就会流失。新鲜感耗尽后,用户必须拥有更持续的活力:持续的创意才能持续俘获用户;或者说看似微创新,但确实满足了用户的某些需求。它流行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就消亡了。无数的工具产品都倒在了这个坎上。
成熟的内容形式,市场上必然有成熟的UGC内容平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工具进行微创新突破只有两种可能:
存在技术壁垒。如果专注于培育某一领域的技术,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会有时间滞后。但在人才流动性极强的行业中,这种情况越来越不可能发生。用户群体是有区别的。这种微创新正好迎合了与当前内容平台不同的用户群体。大平台抄袭就没有人会用了。 2、直接打造内容平台
这是在做内容生产工具的基础上,同时根据上面的拆解搭建了一个完整的UGC内容平台。实现上有两个思路:
直接切掉了其他平台尚未关注的用户群体。同时,这个群体的特征一定要明确,容易找到共鸣,比如快手的农村用户群体。虽然某个用户群体已经拥有成熟的内容平台,但如果新平台上的玩法和产品形态足够吸引人,并且内容调性符合这个群体的气质,那么这个群体也可能会迁移。 3、先消费,后生产
首先将内容转移到某个垂直品类,当聚集了足够多的同类型消费者后,再引导内容的生产。这种内容只有在内容本身稀缺、稀缺的情况下才能吸引用户消费。比如B站,前期的内容主要是转移的。因为对内容的热爱,聚集了很多二次元用户。当群体规模足够大时,他们开始通过运营不断输出具有自己平台文化特色的内容。
关键在于内容的稀缺性和信息不对称,即只有当别人找不到或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搬迁才能吸引消费者。但在内容过载的时代,这个机会微乎其微。
虽然通过上述三个路径最终可以搭建一个UGC内容平台,但完成并不意味着成功。一个真正成功的UGC内容平台必然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目标用户群体的接受度,以平台的目标群体规模和活跃度来衡量;第二阶段:平台文化输出,能够影响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体现在内容的输出和平台草根KOL的输出上。
以B站为例,第一阶段是其在二维用户群体中的覆盖和活跃度。随着平台的发展,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它具备通过内容载体向主流用户输出二次元文化的能力。并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4. UGC平台的机会
从内容上来说,PGC更多的是内容分发,而UGC内容平台更多的是社区建设。只要用户自我表达的需求存在,UGC内容平台就一定存在。 UGC内容平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短视频内容形式会让人们更加饱满、立体,获得更强的认同感。从内容形式上来说,这是一个机会。
在中国,虽然快手一直想转型成为超越农村用户群体的短视频内容社区,但内容调性形成的品牌认知仍难以改变。是否有可能在这个间隙诞生一个专注于都市年轻人的品牌?有短视频UGC平台吗?另外,用户群体越清晰,越容易引起共鸣。就短视频而言,各个细分领域的用户群体还没有真正开始深入挖掘。
本文最初由@大黄小明发表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