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比怎么算投入产出比大于1 有机会真正踩到井喷的人不多,被喷上天后还能站稳的人就更少了。大多数企业都会滚雪球一点,今年比去年大一点,明年又会继续同样的循环。遇到好年景,就赶紧升一级,然后一点一点地继续滚雪球。包括那些被公认为先驱者的人
有机会真正踩到井喷的人并不多,被喷到空中后还能站稳的人就更少了。大多数企业都会滚雪球一点,今年比去年大一点,明年又会继续同样的循环。遇到好年景,就赶紧升一级,然后一点一点地继续滚雪球。包括那些大家公认的鼻祖的优秀产品:
这是iPhone从2007年到2018年的销量图表,2015年及之前保持增长的时候,可以看到除了2012年和2015年有小幅增长外,整体增长曲线并没有出现夸张的斜率。
也许有人会说,iPhone的增长曲线根本就是线性的,没有指数加速!事实上,这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当我们在这里谈论指数积累时,我们谈论的是主观意识还是客观结果?
答案是前者。经营业绩是由无限现实、复杂的因素造成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即使一切都做得很好,也可能会因为不可控的因素而失败,更何况是每个人都梦想的指数级发展。
寻找原因就会得到结果。我们无法决定“果”,只能关怀和培育“因”。生活如此,事业亦如此。
我心里总是默默地想,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指数级的发展。这可能太抽象了,但通俗地说就是:我明年的努力一定能站在今年的水平上。这是追求指数级增长的核心。
虽然市场很复杂,但努力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收获。和iPhone一样,即使在产品力飙升的那些年,它也未能在一大群追赶者面前实现持续的爆发式增长。
然而,“取其精华,得其精华”。只有树立这个决心,在这条金线上,事业才能继续下去。
那么到底是什么?互联网产品和硬件产品需要分开看待。
互联网产品如何保证“明年的努力胜过今年的努力”?
PC互联网时代业界最受认可的产品经理之一、百度前产品副总裁于军曾给出一个公式: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重置成本
当今时代,主流互联网产品都是完全免费的。用户如水。任何一款产品,只要挖掘到了更深层次的用户需求,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就会流动起来,难以停下来。
想要留住用户,就必须遵守这个公式,提升用户价值。替代成本包括注册登录的麻烦、应用下载的流量、社交关系的转移等,只要为用户创造了价值,就会有办法利用现有用户来吸引更多用户。这就是互联网行业的DNA。
硬件产品如何保证“明年的努力胜过今年的努力”?
我们首先要了解两大背景:
在伟大中华文明的推动下,人类整体物质生产能力日益趋于供大于求。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个体的声音都有机会被放大,最普通的普通人也可以轻松地相互联系。并互相影响。
前者导致了“供大于求,买不买”时代的远去。后者导致“因果”的距离拉近,阴阳的循环加速。
简而言之就是:产品的实际品质是无法被掩盖的,并且会通过口碑迅速放大。产品做得好,不一定会成功,但做得不好,肯定不会成功。
有人说:“哈哈,拼多多怎么解释?”。暂时抛开价值观的因素,我们需要看看好与坏是如何定义的。
参考上面提到于军老师的公式的形式,我用这个公式总结了硬件产品:
用户声誉=(期望-价格)x(体验-期望)
(1)硬件产品不具备直接连接更多用户的属性,但随着信息畅通无阻的趋势,用户信誉可以决定生死。口碑的反向或正向,是决定明年能否胜过今年的关键。
(2)期望值必须大于价格,否则不值得,不会产生购买动机。这个公式不成立。
(3)期望减去价格就是得到之前的期望;实际体验减去预期体验就是使用后的“超出预期值”(数值较大则有惊喜,可能会导致“爆仓”)。
(4) 购前期望与购后体验超出期望的乘积即为用户口碑;如果实际体验低于预期,就会产生负面声誉。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将用户口碑良好的产品视为“好产品”。好产品和它的价格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两种差异的产物。
所以做硬件产品其实就是一个期望管理。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全程掌控观众的情绪变化曲线,一个优秀的产品可以在多个环节让用户惊叹不已。
只有通过期望管理和良好的用户口碑,明年的努力才能超过今年的努力;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流失的速度将快于获取的速度,从而导致彻底失败。
回到主题,回到本质。未来做出好产品的关键不在于你挖的沟有多宽、有多深,也不在于你创新得有多快、有多好。就看你能否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持用户的积极性。口碑。
这其实是很难的。感悟人心,确实是一门艺术。
如果用技术公式来表达的话,大概是这样的:
长期回报=(产出/投入)^口碑
产出大于投入是商业的本质(即使前期烧钱,长远来看还是要回归本质);口碑是投入产出比的指标,大于1表示正面,小于1表示负面;只有投入产出比和口碑大于1,你积极,你的生意就会越做越大,否则最终会消亡。
说了这么多,结果就是一个基本常识的论证。因为太常识了,我就不举例了。但展望未来,我认为这仍然是有道理的。毕竟,常识可能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泡沫,并通过循环到达我们最有用的地方。
4。结论
(1)加减就是关于如何选择对手:核心是先找到小球员。在评估资源规模的同时,还必须警惕尚未进入市场但可能进入市场的大玩家。
(2)乘法和除法是关于如何配置内部资源:在保证不存在明显短板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优势,注重必要的差异化资源配置。
(3)第二个动力是坚守常识、面向未来发展:互联网产品要为用户创造价值,硬件产品要保持良好的口碑。同时给出硬件产品的信誉公式:
用户声誉=(期望-价格)x(体验-期望)
当然,这些观点并不是我首先提出的。我只是根据我个人的实践经验做了一个简短的抽象总结。虽然主要优点是容易记住,但我不希望它只是容易记住。希望能为各行业同仁提供参考。欢迎随时交流讨论。
接下来我将对我这几年在产品策划方面的实践经验做一系列的系统总结。欢迎您继续,谢谢。
作者简介:李凯文,风雨科技(小米生态链企业)产品总监、小米米家对讲机产品设计负责人。
本文最初由@李凯伟发表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