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COVID-19疫情影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这并不影响领先互联网企业的前进。以阿里巴巴、京东、美团为例,三大互联网公司不仅巩固了电子商务和本地生活的核心业务之外,还将业务延伸至多个跨境领域。旅游业是这三家公司都试图扎根的行业之一。
回顾历年旅游市场的跨境玩家,除了阿里巴巴、京东、美团外,还有拼多多、360、滴滴、小红书、快手、抖音等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即使在今年疫情影响下,旅游市场受到“惨重”打击,也有不少人趁机跳入,加快布局。旅游市场的魅力何在?跨界玩家有何计划?旅行是想吃就吃的蛋糕吗?通过梳理阿里巴巴、京东、美团最早进入旅游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东西。
01、互联网三巨头跨界旅游的“过往史”
互联网科技巨头中最早涉足跨境旅游的就是阿里巴巴。 2010年,阿里巴巴淘宝推出淘宝旅游,定位为综合旅游服务平台,以开放的平台模式吸引旅游商家。时间来到2014年,淘宝旅游正式更名为“阿里旅游”,并注册了一个名为“飞猪”的品牌,但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直到两年后,阿里旅游再次更名为飞猪,旅游板块正式成为阿里巴巴的独立业务部门并分拆为独立公司,表明旅游已成为阿里巴巴的重要业务组成部分之一。
飞猪成立后,业界最初猜测阿里巴巴将在旅游市场“花大钱、办大事”。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独立后,飞猪在短短四年内经历了三次换帅。从阿里巴巴全球化领导团队负责人李少华,到赵颖,再到阿里文娱CTO、优酷COO庄卓然,领导人的频繁更迭,让外界不知道飞猪到底想把飞猪带向何方。接近阿里巴巴的业内人士表示,飞猪需要与阿里巴巴集团整体商业生态进行合作。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需要顾全大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飞猪在阿里巴巴集团及其未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将发挥什么作用,可能仍在探索中。
阿里巴巴推出淘宝旅游后的第二年,当时以“黑马”身份闯入大众视野的京东也开始发展旅游业。 2011年,京东以机票预订、酒店团购起家,暗中“小路”发展。直到2014年,淘宝旅游更名为阿里旅游,京东独家旅游频道京东商城才正式上线。 “打酱油”的京东开始关注旅游业,今年向途牛投资了5000万美元,准备在旅游业大展拳脚。
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的更残酷。尽管后来京东成立了旅行社,并与海航、凯撒旅游等纠纷不断,扑朔迷离,但迄今为止,京东在旅游业务上似乎仍然“按兵不动”。由于资源整合难度大,以及途牛自身业务运营的一些复杂原因,2020年,京东选择将途牛股份出售给凯撒旅游,而自己则转投更大“更大”的首旅集团怀抱。旅游业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仍是未知数。
三大巨头中,美团是最晚入局的跨境玩家,也是最有活力的。就在不久前,美团与专注于旅游业务的在线旅游巨头携程在高星级酒店业务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美团进军旅游行业可以追溯到2012年6月。京东进入旅游行业一年后,以本地生活团购业务起家的美团开始全力渗透酒店团购业务。形式上,采用了一套“农村包围城市”、“自下而上”的策略,从低星级酒店拓展到全旅游业务线。携程整合了艺龙、去哪儿等一批挑战者后,成为在线旅游领域仅有的两家可以效仿的公司,携程正在挑战旅游平台,而另一家与两者竞争的公司自然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飞猪。
当然,除了上述三家公司之外,曾经辉煌的百度也是跨境旅游的典型代表。不过,与这三家公司相比,百度旗下的百度旅游于2019年6月宣布停止运营,百度暂时退出了这个旅游行业。市场竞争。此外,腾讯、谷歌也在旅游行业有所布局,滴滴、小红书、抖音、快手等以新兴商业模式起家的新玩家也纷纷进入该行业并开始蓄势待发。
02、有钱有流量为什么还玩不转旅游?
梳理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互联网公司有的在跨境旅游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的仍在寻找突破方向,但也有的黯然退出。那么为什么这些有钱有流量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在旅游行业却如此不力呢?恐怕这个问题也困扰着近几年走了不少弯路的跨境玩家。回到旅游业本身,被贴上传统标签的旅游业已经存在很多年了,肯定比互联网科技圈还要长。一路走来,传统旅游企业依靠口碑、产品和服务,稳扎稳打地巩固着自己的“版图”。当互联网开始兴起时,携程这家本土旅游公司就赶上了这股“东风”。
携程网成立于1999年,依靠在机场发卡并通过电话预订酒店和机票,率先将在线预订模式引入旅游行业。也收获了互联网流量红利,通过20年的深耕发展,成长为在线旅游领域的领军者。当阿里巴巴、京东、美团跨境旅游时,纯互联网基因已经失去了在旅游行业淘金的机会。仅靠资金和流量很难找到在这个行业扎根的方法。毕竟,这样的大戏在旅游界早已上演过。
1、资本的价格战
当年的在线旅游价格战是多么“惊心动魄”。经历过携程、去哪儿、同程、艺龙、驴妈妈等在线OTA混战的人都清楚地记得,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用户流量,酒店、机票等、景区门票和就连旅游行程产品,大家都疯狂补贴、返现,“1元门票”、“1元跟团游”等抢眼的低价产品纷纷涌现。然而这场烧钱的战争并没有产生什么结果。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价格低廉而损失了质量和服务。除了伤害消费者服务体验和铺天盖地的营销之外,这场烧钱的战争似乎一无所获。离开。当市场恢复平静后,曾经疯狂烧钱的OTA一改作风,表示不再打价格战。产品质量和服务是赢得用户的基础。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旅游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住过酒店才知道舒服不舒服,坐过飞机才知道方便,逛完景点才知道好玩不好玩。旅游是前期消费,如果后续的资源和服务跟不上,前期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互联网科技巨头要想真正在旅游市场取得成功,就必须想清楚这个问题。
2. 忠诚的客户群比分散的流量更有价值
除了价格战策略在旅游行业行不通之外,单纯争夺流量也无法在旅游市场深入扎根。旅游业的客单价高、决策时间长、重复消费频率低。用户需要对平台有信任和忠诚度,培养用户意识和习惯。否则,很难长期留住用户。一个平台一旦长期不用,下次消费者需求出现时选择哪个平台就存在很大的变数。如果服务和体验跟不上,这个平台被遗忘的概率就会更大。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线旅游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立足B端的窗口期也在不断缩小。整个旅游业已经从传统的手工转向互联网化,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此前专注C端的OTA已将目光转向B端产业链,与酒店、航空公司、景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B端资源到C端用户的业务闭环正在形成。如果没有特殊的优势和商业逻辑的创新,现阶段进入旅游行业的跨境玩家将面临更加困难的挑战。
03、新跨界玩家接连入局,抄底旅游是否还有机会?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渗透率或将达到15.2%,而欧美国家早已经超过50%。截至2016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然而,对于在线旅游行业的竞争来说,烧钱引流并不是万能的。技术创新只有赋能产业链才能为企业建立核心壁垒。和美团与景区的深度合作一样,今年疫情期间,景区利用美团门票预订系统解决了疫情期间景区安全开放迎客的需求。美团可以通过景区增加新客源、挖掘潜在客户。飞猪早前开发目的地产品时,不再选择跟团游的形式。而是通过内容营销打造目的地产品IP,并与当地供应链资源合作,掌握一些当地特色产品。资源不仅为用户提供一个平台,更希望为用户提供全流程的服务链。
值得跨境新玩家注意的是,做旅游时,需要从之前的流量思维转变为深度挖掘产业链的思维。
2020年,旅游业在COVID-19疫情的影响下跌至最低点,这也暴露了旅游业更多平时不被注意到的短板。拼多多、小红书、抖音、快手等众多内容吸引新玩家准时观看。该机将加速进入旅游市场。
例如,拼多多早在2019年就悄然开始在旅游业务上推出火车票和旅游产品,2020年6月又悄然推出机票业务,并与旅游目的地政府、景区开展多次直播,提供线上服务。服务。线下获客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他们打通了线上渠道,形成了强烈的存在感,引发大家讨论拼多多是否要发力旅游业。然而,作为“主角”的拼多多却对此一无所知。他没有过多回应,保持着因势利导的态度,让“吃瓜”大众更感兴趣。
另一位跨界“小能手”非小红书莫属。尽管该平台已经积累了大量与旅行相关的笔记内容,但并未引起业内特别关注。今年,随着小红书KOL与旅游目的地联合直播推广活动以及小红书民宿相关主题报道的发布,这个悄然入驻旅游市场已久的新内容频道让业界眼前一亮。此外,360发布的《2020旅游风向标》旅游数据报告也让这家因信息安全而被大众熟知的互联网搜索巨头展现了其在旅游领域的超强能力。
此外,滴滴旗下的北京聚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今年5月投资5000万元成立北京小聚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抖音、快手先后以直播为切入点与风景名胜和目的地。抖音在商家个人主页中新增了“机票预订”、“酒店预订”等功能,打造了基于内容营销的完整交易闭环。
新的力量代表着新的“血液”,新的玩家也带来了新的想法。目前,虽然行业形势动荡,但跨界玩家想要真正有所成就,对这个传统行业的基本尊重是必不可少的;在行业互联网下半场,当传统的流量思维逐渐失效时,如何提升行业运营效率、持续创造新价值,仍要克服重重障碍。
面对各种新生力量的挑战,老牌旅游企业作为城市的捍卫者,如果沉迷于过去的成就或行业地位,只会被时代淘汰;他们只能以空杯心态跟上技术和市场趋势。只有持续、系统地升级产品、服务、运营、营销等产业链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