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发声需谨慎 莫让维权变侵权详情介绍

9158APP 0

近年来,随着微信、抖音等自媒体软件的兴起,人们遇到问题喜欢拿起手机发上抖音或朋友圈。但当消费者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是否可以通过抖音或朋友圈表达意见呢?近日,立新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

为了家居装修,张女士向全屋定制商家订购了定制橱柜、衣柜等橱柜,并向商家支付了5万多元货款。在安装过程中,张女士发现柜体部分损坏,缝隙过大,于是向商家反映,商家同意修复,并从工厂重新发出损坏的面板进行安装。

但在售后服务沟通过程中,双方因维修细节、沟通态度等问题产生了分歧。张女士每天都会在抖音账号上发布相关视频,强调商家橱柜的质量问题。同时,她在小区业主装修群里发布照片,劝说其他业主取消商家的订单。

与张女士沟通无果后,商家向立信法院提起诉讼,称张女士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要求张女士道歉并赔偿损失。

法官接到案件后,主动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当张女士在微信群和抖音发表言论时,修复过程仍在进行中。在修复完成之前,她不应该在微信群和抖音中发表言论劝说他人取消订单。如果装修中出现质量问题或售后服务问题,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某全屋定制商家通过在微信群、抖音发帖,名誉权受到侵害。经审理,最终判决张女士停止并删除在微信、抖音上发布的相关视频。商家和张女士均表示接受判决,不会起诉。

法官陈述

名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人格权。网络短视频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其影响往往超出发布者的控制范围。正是由于短视频的特殊性,公民在网络上发言时需要更加谨慎。对于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当事人应当理性对待,采取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营造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