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看一看怎么推荐?“看一看”有什么推荐原则?
笑话和笑话:
微信新推出“看看”,你对此有何看法?
昨天,腾讯公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拥有9.38亿活跃用户,这让很多互联网公司垂涎三尺。趁着财报热门话题,昨晚,微信推出新功能“搜索”和“看”,给了百度和今日头条会心一击。
评论人士普遍认为,微信的新功能将全面威胁百度的搜索业务和今日头条的内容分发业务。
可选还是必需?
据官方介绍,iOS用户需要升级到微信最新版本(6.5.8),并在设置下的“实验室”新栏目中启用“搜索”和“看”才能使用这项新功能。需要积极参与或退出体验。” —— 虽然微信最近频繁更新功能,但给了用户自主选择的权利,听起来很友好?
然而夕哥发现其实根本不需要更新(夕哥使用的微信版本是6.5.7)。只要点击微信消息列表上方的搜索框,进入搜索界面,就会看到“搜一搜”和“看看”已经悄然融入其中(据说不会)直到解锁才会出现?)
搜索微信内容的功能其实并不新鲜。无论是之前交给弟弟搜狗,还是最近收回来自己做,微信涉足搜索都没有悬念。这次,它只是使用“搜索”来提供这个实际功能。姓名。
这次大家更感兴趣的是“看看”。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调侃电商,呼吁微信分发内容(谁能让张小龙相信公众号是出路?),不然自媒体就输了。转到另一个平台。
微信虽然沉默,但执行力还是相当强的。 “看看”一旦上线,微博、今日头条以及各种自称智能算法、个性化推荐的内容平台就必须要小心了。因为微信再次证明了社交数据胜过任何智能算法!
根据喜哥的经验,虽然这个“看看”才刚刚上线,但内容推荐的质量却分秒必胜今日头条。未来如果注重新闻时效性,微博和各大新闻客户端也可能倒闭。
观看强奸“看看”的推荐原则
夕哥对目前“看看”的内容推荐原则进行了初步分析:
1. 类似推荐
一个圈子的成员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的偏好。有品牌做过实验,向用户好友推送广告信息,打开率高达50%。
微信知道您很可能会喜欢您的朋友点击的内容。 “看看”在推送给你的时候也会标注“朋友正在阅读”(即使你对内容本身不是很感兴趣,出于害怕在社会压力下落后于别人,相信你也会点进去查看看一看)。
从朋友圈的反馈和转发来看,西哥的朋友确实在看这篇文章。
视觉上“所有朋友都在读”的推荐逻辑占微信所有推荐的20%-30%。
2. 身份标签
每个内容平台都这样做来标记用户,但微信做得非常快速和准确。
其他平台只能根据用户的点击历史来标记用户的频繁程度:如果点击一次八卦,就会被标记为八卦爱好者,如果点击一次财经,就会被标记为财务控。每个用户都有多个标签,比例会根据使用次数慢慢调整。只有这样你才能大概率猜测出用户的真实偏好。
微信则完全不同。仅仅依靠人群社交,你就已经可以准确地掌握自己是谁了,好吗?搞小额信贷的人都说,这个信息可靠,可以用来风控!因此,其他平台标注兴趣爱好,而微信则直接标注身份。
比如西哥第一次使用时,“一看”就准确知道我是“网络精英”(如果微信没有正确“猜”出你的身份,你可以来炫耀一下) ,我就打你脸)。
被微信贴上“互联网精英”标签,演员深信不疑
或许考虑到大多数人更多的时间花在休闲阅读而不是职业相关的阅读上,身份标签的推荐内容比例并不高,大约在10%左右。
3、热点资讯
与其他内容平台相比,微信的新闻时效性一直有所欠缺,这次“看看”显然是想弥补这一点。然而,订阅账户和服务账户的内容很难及时捕获。即使一些主要新闻账户拥有特殊权限,每天可以推送多条帖子,但在涉及重大突发新闻时,门户网站往往会占据领先地位。
夕哥发现“看看”开始尝试抓取微信公众平台之外的新闻信息,而且对于这样的推送,会专门标注新闻时间。
《看一看》中捕捉到的腾讯新闻新闻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微信公众号以外的内容,微信官方的解释非常模糊:
这个问题(是否抓取平台外内容)之所以如此敏感,是因为它被认为是判断微信是否会全力发展其内容平台的重要证据。对于今日头条来说,这相当于红灯警报。
但热点信息目前只占很小的比例,约5%。
四、订阅、爱好、领地
直到这个层面,微信才真正与竞争对手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即利用智能算法根据用户的订阅、兴趣爱好、位置来推荐内容。那么你可以看到,不管是谁的智能算法,效果都不是很好!
这一屏的推荐,让演员无数次翻白眼。
不过,微信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首先,微信上仍然存在大量原创的优质内容。即使推荐准确率不高,虚假内容的比例也小得多。
其次,用户已经养成了微信订阅习惯。只是收集用户未读的订阅账号内容(相当于“看一眼”,将折叠的公众号内容发布出去,提高了阅读的便利性)。足以保证口碑。
我经常听到大佬强调“社交数据”的价值,但普通人很难理解这堆数据和那堆数据的区别。这次微信一看,立刻就能感受到威力吧?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如何推荐微信看看?推荐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