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微信搜一搜的算法
“看看”现已实现数千人展示的公众号推文内容。上图左右两张图分别是棒哥和棒美打开“看一看”后第一屏的内容。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实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
据观察,“看看”呈现的内容至少有以下类型:
1.
“已关注”——是指订阅关注公众号的微信用户推送的内容。据观察,这部分可能是用户主动开通公众号或在朋友圈、微信群中阅读过的推文,也可能是尚未阅读过的推文。
理想情况下,对于这部分内容,微信算法可以屏蔽掉用户已读过的内容,只呈现“错过”的未读内容。显然,它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部分已经可以做到)。
2.
“好友都在读”——,顾名思义,是指微信用户的好友阅读较多的公众号推文。好友阅读的推文比例必须达到多少才能满足“所有好友都在阅读”的“全部”标准?目前尚不清楚微信的明确标准,但根据个人观察,它不仅与好友阅读和转发的数量有关,还取决于好友的数量。
例如,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微信用户(好友数量一般在300人以下)来说,“全部阅读”的比例大致在5%左右。假设你有200个微信好友,其中有10个左右已经阅读或转发这篇文章,才有机会被收录到“好友正在阅读”(即最新的“看看”)中。
对于一些微信好友数量较多(300人以上)的微信用户来说,这个比例可能会降低到3%-4%的范围。假设你有1000个微信好友,大约有30-40个好友阅读或转发了这篇文章。可能会出现在《朋友们都在看》中。
需要指出的是,数千人的内容呈现使得精确的统计计算变得非常困难。此外,微信算法也在不断调整。以上比例数据纯属个人近六个月观察,仅供参考。欢迎知情人士在文末留言,进行更正、解释或补充。
3、“网络精英在看”、“电影爱好者在看”等——是基于用户兴趣标签的内容分发,与用户过去在微信中的阅读大数据有关,但其背后的算法机制尚不清楚。
5.
“热点新闻”和未标记内容——是这些推文的官方账号。一些用户关注了他们,而另一些用户则没有。据观察,它们还与用户过去在微信中阅读的大数据相关,用于围绕用户(及其好友)的兴趣、关注领域、阅读记录、分享和转发来分发和呈现内容。
我个人认为,相比之前的内容分发方式,第五种方式目前是最不准确的,体验也较差。
不过,一位研究过算法的技术人员提醒我:这可能是因为“缺乏真实、长期的使用场景”。其准确性需要大量的用户行为反馈(如阅读、点赞、评论、转发等)。用户的积极反馈也会优化公众号的权重。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用户使用的增多,“看看”呈现的内容有望变得更加准确。
他开玩笑说:“不要轻易下结论,这也会让计算机感到尴尬。我对它的长期进化还是很乐观的。”
无独有偶,前微信团队成员卢树深5月19日在个人账号“行者神思”发推:微信iOS版本已更新,“微信实验室”已发布,其中包括“搜索”和“拍一拍”看”“两个功能,重点不在于“搜索”和“查看”,而在于实验室。
他自问自答:为什么要实验?因为目前的搜索体验不符合微信的产品要求。
这个答案也可能适用于“看看”。
根据个人体验和小范围调查,《看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内容总量比较少,向下滚动时很容易遇到已经浏览过的内容。
理论上来说,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数量足够多,内容丰富多样。 “看”完全有能力呈现更多的信息流,微信将会有更多的商业想象空间。无法渲染更多内容的可能原因有两个:
首先,微信团队依然克制,仍然希望尽可能遵循“去中心化”、“用完即走”、“少即是多”的理念;第二,正如卢树深所说,“没有达到微信的产品要求”。在早期缺乏海量用户使用数据的情况下,内容呈现并不“丰富”,而是“精细”,因此被放在“实验室”,需要用户手动启用。
以上内容与微信搜一搜算法相关。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微信搜一搜背后的算法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希望小编整理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