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软件崩溃的热搜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热搜上。软件的用户越多,热搜排名就会越高。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软件或者操作的某种bug,并不光彩,但上热搜至少证明它还活着。
一些用户甚至在使用该软件时下意识地“有疑问先搜微博”。当他们看到每个人都崩溃时,他们可以断定这不是家庭网络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软件崩溃也可以在促进营销方面发挥作用。比如11月2日晚#腾讯视频综合#,很多关注《互助夫人》和《好话》的粉丝简单地认为这是因为剧集太慢了。是因为看火的人太多造成的。 9月份《一生一世》播出时,爱奇艺也发生了同样的联想。至于#优酷崩盘#这个话题,最近并没有上热搜。原因不同。
双十一前后,#淘宝崩盘##婷堂碰狠#也上了热搜。这时,人们更容易认为是由于短时间内涌入的用户过多所致。毕竟我们不能依赖程序员,也不能依赖阿里云。专业的东西我们都不懂。
据微博历史热搜统计,2021年近11个月,因#xx崩溃#而热搜的软件条目有77个,下半年呈上升趋势。下半年微信和淘宝都上了热搜。 2020年全年,相关热搜词条有37个,而2019年全年仅有5个。
数据来源:微博历史热搜(时间:2021年1月-11月)
11 月是搜索次数最多的月份,有16 个相关条目,平均两天有1 个。字节、腾讯、淘轮流争夺位置,场面十分热闹。
即使不看数据,经常浏览微博的人也会有类似的印象。 #有什么软件综合#是近两年才开始频繁出现的词条。很难说到底是微博热搜变得越来越无聊,还是这些软件真的越来越没用了。
热搜在微博上兴起并蓬勃发展,现在已被各大应用程序学习。如今,无论你是从事资讯内容还是电商,都必须打造热搜版块。尤其是前者,没有热搜似乎就无法生存。热搜已经成为App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这些App也在为微博热搜做出贡献。
我们不禁回想,热搜的最初含义是什么?如今的互联网行业,热搜被滥用了吗?这是微博饱受骂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同行们必须警惕的一个教训。
01、被动的营销,词穷的热搜
热门搜索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事件是否重要的标准之一。这太离谱了,就好像不能出现在热门搜索中的任何人或任何事物都不重要。人们越来越疑惑,为什么这件事能成为热搜话题呢?为什么这件事情闹得这么大却还没有上热搜呢?
因此,即使是应用软件也难逃热搜的命运。各大App不仅要在自己的平台上努力抢夺流量,还要提高在营销平台上的存在感。如果一个App崩溃并上了热搜,则进一步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如果崩溃了还上不了热搜,那只能说明它的流量不好。
众所周知,软件崩溃的原因有很多。带宽限制、网络切换、内存管理、用户过多、代码错误等都可能导致软件崩溃。但说到热搜,人们下意识地只会想到“短时间内用户太多”的原因,就像每次娱乐圈大人物曝光时微博都不可避免的崩溃一样。
虽然这种热搜可能不会被积极追捧,但只要出现在热搜排名中,官方就需要做出回应。
微博是一个现成的营销平台。对于一个流量巨大的App来说,没必要花钱上微博热搜,比如#微信综合#。这时候只要官方及时响应突发事件,就能给人留下运维及时的印象。
对于流量比较小的软件来说,上热搜并不一定要花钱,只要出问题的频率足够高,比如锦江、豆瓣等,这时候官方可能就懒得一一回应了。一。也许今天反应两天后就崩盘了,挺让人失望的。他们只需袖手旁观,用户无处不在的抱怨将帮助他们维持人气。
一般新上线的应用很少会通过热搜曝光,因为热搜带来的热度非常短暂。新产品往往需要持续的曝光和推广。出于成本考虑,知乎或者小红书等擅长种草的平台可能更适合。
只有已经有固定圈子、有深度用户的应用才能时不时上热搜,而上热搜并不是应用推广的必要环节。它更像是一个营销配件。会有影响,可能要担心舆论的走向。
也许这两年微博上最流行的营销推广软件就是soul。这种艺术灵魂伴侣的文案给很多新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9年11月,#灵魂击穿#成为热搜话题,间接宣告了它是一款热门软件。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2019年至今,除了经典的#xx崩盘#,soul上的热搜词还有#soul运营合伙人被捕#、#soul美股IPO进程暂停#。
不仅是灵魂,App上很多热搜的时间节点都和其背后的公司当时面临的重大事件有关。
2021年接近尾声,除了因信息安全审核等原因频频#崩盘的腾讯应用外,豆瓣也是热搜常客。 12月以来短短4天内,豆瓣因负面原因6次登上热搜榜。
豆瓣并不是没有上过热搜。在众多移动应用中,应该是排在前三的(甚至可能是第一,但是这个没办法统计),因为#xxx豆瓣评分#已经成为所有移动应用中的热搜。伴随影视作品的必备话题,连热搜话题都很难想象。
只不过12月豆瓣的6个热搜均与国家网信办有关。结合鹅组长期存在的“顽疾”,豆瓣恐怕无法以愉快的心情进入2022年。
淘宝和支付宝庆幸的是,#淘宝可以打电话##淘宝可以开抖音##淘宝团队##淘宝推出一键分享购物车功能#……积极的话题总是比较多,支付宝的风格也差不多。这种运气从何而来,不言而喻。
同样,淘宝和支付宝也没有逃过#xxbreak#这个话题。偶尔出现这样的话题对于他们来说绝不是一件坏事,尤其是在双十一活动期间上热搜的时候。
随着营销节点过去,#xx崩坏#的热搜仍在继续。近一个月来,几乎每天都有类似的词条出现,这甚至让人怀疑微博的内容运营是否已经到了枯竭的地步。
很难想象微博没有热搜,但并不是每个软件都必须有热搜榜。
02、热搜功能总是必要的吗?
热搜的初衷是为了减少用户获取关键信息的时间,省去复杂的搜索和搜索,将一定时间内公众最关注的热点直接呈现在用户面前。
看似方便,实则带来智慧。
热搜削弱了搜索引擎的作用,尤其是像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也开始推出热搜排名,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放弃了先天优势。大多数用户都是比较懒的,习惯于接受软件自动推送的内容。这个时候,谁更了解用户,谁就会得到更多的青睐,算法也因此受到青睐。
算法将人们分成不同的群体,热搜将所有人聚集在一起。两者都是双刃剑,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总会有偏向。
就热搜而言,它直接省略了用户训练算法的过程,一个排名就能看到全世界。
然而,当世界各地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及其观点聚集在一起时,往往会演变成无休无止的争吵。所谓人与人的悲欢离合,就体现在微博等平台上日益增加的敌意上。优越的。
不仅如此,热搜的存在会降低有深度的好内容出圈的可能性。在我看来,知乎的网络热搜排名非常令人遗憾。再加上知乎不太出众的推荐算法,热搜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虽然知乎的热搜与微博不同,并且可以看出它有自己的行业偏好和明显的人工编辑痕迹,但热搜就是热搜,目的总是为了吸引最多的关注。
知乎似乎忘记了自己要做的是一个知识共享社区,而不是一个热门的知识共享社区。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
没有热搜的时候,知乎就是一个可以深度挖掘的宝藏。随着热搜和短视频的出现,用户要么放弃这个平台,要么转向更吸引眼球的热门话题,而那些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东西却越来越少被发现。
今天的头条与其说是算法,不如说是热点。貌似没有什么热搜榜,但是却满满都是热搜。回顾今日头条最初的口号“你关心的就是头条”,其实就是“你关心的就是热点”。
为了定制热搜,百度App还推出了汽车榜、游戏榜、电影榜、小说榜等各类热搜榜。热搜比精品还贵。这种泛化和滥用的后果就是有一天热搜将不再有吸引力。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很多新闻资讯软件都没有强调热搜功能,比如澎湃新闻、界面新闻等,这些软件即使有热搜功能,也可能没有多大用处,因为严肃的新闻力量他们过滤掉了很多太吸引眼球的内容。
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复杂。对于内容平台来说,热搜是必要的,但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却不一定。比如淘宝上的热搜、首页的算法推荐,其实都能满足用户“浏览一下”的需求。看热搜榜,基本上有5个以上:淘宝热搜、双12大促、时尚穿搭、热门美妆、明星吃货、2D新潮。每个榜单上的10个热搜只会增加查找产品的复杂性。再说了,真的有那么多人会通过淘宝热搜榜发现商品吗? (欢迎讨论)
03、热搜:看见更小的世界
热搜就是最聪明的标题,简短易懂。
与头条式的三段式标题相比,热搜话题更考验人们的总结能力和聚焦要点的能力。相比之下,自媒体使用的标题越来越长,象征着移动互联网时代语言能力的退化。
即使是在最擅长热搜的微博上,时事话题也往往能体现其编辑的素质。他们不一定想故意引起争议,但他们用20字以内概括新闻事实的能力有限,而且还要考虑到流量需求,所以总是要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主题。
就拿9月底被网友调侃的一篇词条来说吧。一位大学教授说,嫁给才华横溢的李清照是八辈子的厄运。其实只要看过视频就知道戴建业教授本人是非常欣赏李清照的。所谓八生霉霉,就是一种戏谑的对比。但实际观看视频的人太多,话题区成了讨伐媒体营销账号的战场。最终活动以发起话题的凤凰网客户端官方微信修改话题结束。
这只是微博上众多滥用热搜的案例之一。如果一个用户不认识李清照,也不关心古人时事,那么他完全可以错过这个热搜。
因此,即使热搜汇集了世界上所有的差异,人们仍然会选择性地只关注某些领域。
不同圈子的人每天可能关心不同的重大事件,但一段时间内真正的重大事件往往一只手就能数出来,这意味着平台上的很多热点都是重复的。
现在热搜随处可见,平台的不可替代性被削弱了。同时,由于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总会对热搜内容不满意。
应该有人抱怨了很久#xxbreak#这样的热门话题这么火……他们不知道这对于这群天天玩手机的人来说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