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营销是什么意思?借势营销和事件营销区别是什么?

9158APP 0

1. 关于事件营销有哪些不正确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之一:事件营销成本很高,转化效率低

事实上,与传统的大规模广告相比,事件营销的成本大大降低。一般来说,一档名牌综艺的价格在5000万到2亿不等,而事件营销的费用也不过多几百万。

刻板印象二:事件营销不适合新品牌

众所周知,新兴品牌善于利用KOL来增长内容,在电商平台上投放有效的广告。然而,随着流量的减少和广告价格的上涨,越来越多的新品牌开始注重打造品牌力。事件营销试图打破这个循环。

2.如何正确看待事件营销?

在媒体盘碎片化、UGC大量涌现的时代,事件营销成为任何品牌在任何阶段都需要思考的重要营销手段,以吸引用户注意力。

事件营销分为动量营销和动量营销。

势头营销:利用一些重大事件来传递品牌信息。

“造”势营销:就是创造活动并长期坚持,逐年形成品牌IP。

事件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成为进入舆论的商业内容,因为只有被大众谈论,PGC驱动UGC的愿景才能最终实现。这也是品牌最具挑战性、最有意义的地方。

在观察近百个成功案例后,我们发现,与大家的刻板印象相反,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可以带来多种营销效果,比如引发大量自媒体+用户自传播、深远的单位成本等。曝光度/互动度低于常规营销活动,占领圈层/泛圈层用户认知心智等

3.品效合一是衡量事件营销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吗?

更准确地说,“产品、效果、销量”三合一是衡量事件营销成功与否的标准。

“产品”指的是品牌的声誉和形象,而“效果”并不等于“销量”。有些事件营销的效果确实可以非常立即地体现在销售数字上,而有些事件营销并不能立即带来销售额的激增。但从长远来看,品牌的增长非常稳定,这就是“效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事件营销给品牌带来的改变是多维度的,既有短期效应,如吸引流量、增加销量,也有长期效应,如改变用户对品牌的看法、培养用户等。 ’ 心等。

事实上,品牌建设是通过事件营销积累的。品牌永远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我们不能仅仅用一些数字来衡量和判断。

4.什么阶段的品牌适合做事件营销?

我们先来划分品牌的成长阶段如下——

0-1:从无到有,成为比较优质的小众品牌

1-10:从小众到大众的飞跃

10-100:这个阶段,品牌需要保证其作为大众品牌的成长性和活力。

我们认为,第二阶段可能是品牌最困难的时候,因为从小众到大众的跨越,需要爆破天花板,实现爆发式增长,从线上走向线下,还要完成从卖货到品牌的转变。打造品牌心灵。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跨越和转变呢?开展有预谋、有预算的活动营销是破圈的关键。因此,事件营销是新品牌在实现0-1目标后,从1迈向10的绝佳方式。

当然,品牌在每个阶段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件营销。比如,知名大众品牌也需要通过活动不断强化用户心智,保持新鲜感,保持增长。只是我们认为事件营销是1-10阶段品牌破圈的关键。

5.在事件营销中,产品品类是否限制了品牌的破圈能力?

事实上,事件营销只是一个突破点。真正的基本功在于品牌的日常深耕。品牌能否成功突破圈层,还取决于品牌在心智和渠道的渗透力,而不会受到品类的限制。

品牌价值分为三个阶段,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把握文化价值才会实现品牌的最高价值。每个类别的产品都可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在社会文化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品牌能否找到自己的定位点是破圈的关键。

6.对于纯线上品牌而言,事件营销的效果是否会降低?

其实恰恰相反,传播的最终目的是用销售来抓流量。因此,对于线上品牌来说,由于从种植——到转化——购买的整个环节形成线上闭环,因此更容易实现这一目标。

但整体线上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整个国内市场,线下是主要市场。这也是新品牌从1到10需要突破的地方。

战术篇:关于操盘事件营销

7.品牌如何设计“事件的起点”?

回归品牌初衷:想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预期的效果是什么,而不是为了做而做,或者单纯为了获取流量而做。

从消费者的角度:用户对什么感兴趣?什么样的内容会促使他们自发分享?

这两者中,一是事件营销的核心,二是决定事件营销的可行性。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形成真正的事件营销。

比如冬奥会期间,谷爱凌频频上热搜,观众对其充满兴趣的时候,网友们自然也为安踏的《爱屋与乌鸦》背书。此时,安踏输出的信息能够更好地被用户接受,并引发共鸣。与此同时,安踏也“趁热打铁”,推出了与谷爱凌相同的服装款式,迅速实现了产品与效果一体化的目标。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微博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件营销可以依托的平台。热搜就是所谓的“势头”。品牌要做的就是抓住热点,借势进行营销。

也是在这段时间,安踏也意识到,中国人虽然因为疫情被困在家里,但非常想去现场为中国队加油。因此,安踏与抖音合作推出“元界挑战赛”,吸引网友加入,为中国队加油。中国队带着鼓舞而来。

因此,活动的出发点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消费者本身,结合品牌想要达到的目标。

此外,事件营销的出发点还存在于文化冲突中。比如,江小白从年轻人的休闲文化出发,扭转了对茅台商业文化、成功文化的蔑视。他由此在“陈词滥调”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并将其放大为主流。这也因此成为江小白作为新品牌撬动旧市场格局的一个重大开口。

8.如何让营销事件引发广泛用户传播与二次创作?

当下有一个流行的术语叫“社会货币”,它象征着从起源到扩散、从内部到外部、从小众到大众的一个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事件和主题。对于事件营销的破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工具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可以利用数据捕捉KOL的不同属性、品牌粉丝的兴趣、关键词的关注度等。

其次,好的事件营销的传播力是涟漪般的。总体而言,明星资源产生的种植效应是传播的第一层次,KOL的种植和模仿形成传播的第二层次,消费者自身的二次创作是传播的第三层次。抓住热点,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广泛、自发、自觉的二次创作和传播行为,提升品牌的流量和知名度。

最后,先找到有话题性的社交货币,然后引导用户和品牌进行线上线下的共创。例如,江小白曾推出一款掺有雪碧的白酒,名为“情人的眼泪”,点燃了用户的情感点,成为小众圈子讨论的焦点,激发了大量的二次创作。

不过,想要在更大的圈子里引起舆论,还必须关注一个问题:——文化断层。毕竟,人们之所以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不同圈子,正是因为他们追求的主流文化不完全相同。

9.如何找到意识层面的文化断层?

准确地说,我们寻找的亚文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文化力量。文化力量体现在这个圈子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概念,比如说唱。说唱歌手本身就是喜欢表达自己的人。

二是具有活力和凝聚力,体现在圈子扩大的潜力上。品牌可以趁机与其共同成长,实现内容共建。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亚文化,比如脱口秀节目。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品牌管理没有固定的公式。所谓套路,其实就是无数次失败之后,一点点适合自己的经验。行业中总有更新、更潮流、更先进的案例出现。

10.事件营销是否可以复用?

复用是指事件营销中可以复制的地方。

正如用户心智的打造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样,事件营销也需要围绕一个起点拥有可持续、可重复的基因,这样才能逐渐与消费者形成共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事件营销的具体创意需要在不同场景下与时俱进。比如奥利奥每年都会以自家产品为核心进行事件营销,创意也在不断变化。它在冬奥会期间推出白色饼干,在樱花季节推出粉色饼干。将IP发挥到极致,拥有大量粉丝。 “只等新品”的粉丝。

11.如何产生复利价值?

复利是指延长事件营销的效果时间。

从复利来看,好的事件营销实际上会推动品牌前进,找到价值点并将其延续和放大。例如,冬奥会期间,安踏利用事件营销的方式建立了品牌、奥运会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在后续的所有营销中,安踏都会不断巩固和强化这种用户心态。

对于一些品牌来说,有时更换经营者会改变整体风格,但实际上,好的创意就像文化一样,需要代代相传,从而带来重用和复利效应。

12.明星翻车事件不断,如何选择一位合适的代言人?

首先,代言人的特点需要与自身的营销目标高度绑定。品牌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清晰的营销思路。不是“先有想法,再选人”,而是“先选人,再有想法”。

其次,代言人的个性需要与品牌自身的基调,或者品牌未来想要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比如,谷爱凌所体现的Z世代的积极、勇敢,与安踏所倡导的体育精神不谋而合;关晓彤的“国民闺女”形象与安踏“国货之光”的称号不谋而合。

最后,对于一些品牌来说,还需要通过大数据对明星进行多维度分析,以确认其粉丝的负面声誉及其带动销售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明星营销不能仅仅停留在TVC广告、平面广告、发布会等“三老东西”上。相反,应该与微博等社交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名人的话题价值。激发粉丝共同创作。

当然,请明星代言并不是品牌的唯一途径。回到事件营销,有很多方法可以利用沟通和销售。

结语

如上述讨论所示,品牌营销的困境基本存在于两个维度:传播内容方面,高度依赖PGC内容,成本高、数量少;从传播渠道来看,用户接收信息的渠道碎片化,注意力分散。改变。

因此,解决方案需要对症下药:在传播内容方面,用PGC带动UGC,撬动用户参与创作;传播渠道上,根据事件打造主阵地,利用社交媒体引爆。

“药”的这两个维度可以合二为一,通过事件营销同时实施。

成长黑匣子认为,只要掌握事件营销的正确营销策略,就可以帮助品牌节省投入、放大利润,达到“做大做强”的效果。这又回到了我们提出的“社会杠杆”模型。

所谓杠杆的作用就是用较小的力来移动较大的物体。类比营销,我们把事件营销的效果看成是一个被撬起的物体,而品牌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营销投入下,尽可能地拉长“杠杆”。该方法包括专注于事件营销的方法。衍生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和曝光工具。

微博的广场性质和社交属性已经成为时事营销的重要平台。不仅可以帮助品牌乘势,也可以为品牌本身造势。也能充分发挥明星合作的价值。这就是以小博大的价值观。对于不同阶段的品牌来说,必须考虑利用微博来突破圈子,打造更高的品牌潜力。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品牌在离开行业的同时,实施成功的事件营销,向消费者和市场证明自己的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