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平台本质上是围绕核心应用构建的网络生态系统。根据核心应用的不同,可分为操作系统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内容平台等,其网络形式有单边网络、双边网络、三边网络等。
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对外表现为网络生态系统的规模,本质上取决于平台为网络参与者提供的价值。如果平台的价值不可替代,优势明显,就容易出现垄断,反之则很难垄断。
2. 平台分析
我们先看表,然后再具体分析。
互联网平台类型及特征分析表
1、操作系统平台
围绕操作系统构建的生态系统,比如PC时代的Windows,手机时代的Android、IOS等。
该平台是典型的双边网络,一侧是操作系统用户,另一侧是适应操作系统的硬件制造商和软件制造商。操作系统平台呈现双边网络效应:操作系统因其在某些方面的独特优势而吸引用户使用,而足够多的用户则吸引软硬件厂商加入,开发出更丰富的硬件配套设施和软件应用,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等等。良性循环中,生态越来越丰富,呈现出“越多人用越好”的特点。
操作系统平台之间的竞争主要围绕终端生态展开。操作系统开发的门槛非常高。一旦一方打造出优势的软硬件终端生态系统,取得规模优势,进入良性循环,后来者就很难追赶和颠覆现有平台,使平台形成虚拟垄断。例如,PC时代的“冬季”联盟帮助Windows成为不可动摇的垄断者。移动互联网时代,Android开源生态和IOS+Appstore生态形成了Android和IOS双寡头。未来,微信+小程序生态很可能助力微信。成为事实上的网络操作系统。
2.社交平台
社交平台包括即时通讯平台、好友社交平台、公众社交平台等。
(一)即时通讯平台
围绕即时通讯软件构建的社交生态系统,用于熟人之间的点对点聊天或群聊,如QQ、微信、WhatsApp等。
平台是由用户组成的单一网络,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即网络价值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增加呈几何级数增长。
即时通讯平台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用户规模上。由于沟通是人的基本必需品,具有底层工具属性,网络越大,网络上沉积的与个人日常生活、工作相关的社会关系就越多,粘性就越大,日常生活和工作基本上密不可分,并且转移成本高。马太效应明显,强者恒强,最终形成垄断。
(2)好友社交平台
围绕社交软件(网站)构建的社交网络生态系统,用于熟人之间的信息分享和评论互动,如Facebook、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
平台也是由用户组成的单一网络,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即网络的价值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
与即时通讯平台一样,好友社交平台之间的竞争也主要体现在用户规模上。网络规模越大,网络上沉积的与个人相关的社会关系越多,粘性越大,转移成本也越高。太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强者恒强,最终会出现一家公司独大的垄断局面。
但好友社交展示和互动需求的刚性弱于即时通讯,好友社交平台的不可替代性弱于即时通讯。朋友社交平台如果能与即时通讯平台结合,将更具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比如QQ+QQ空间、微信+朋友圈。
(三)公共社交平台
围绕公共社交软件(网站)构建的社交网络生态系统,用于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评论互动。本质上是推特、新浪微博等大V、意见领袖向公众传播信息。
该平台可以看作是一个双向网络。一方面是大V、意见领袖,主要是信息的生成和传播。另一边是普通用户,主要接收信息、与大V互动。呈现双边网络效应:平台邀请足够多的大V、意见领袖加入,可以吸引更多用户;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和大众传播效果的变好,会有更多的大V加入,而加入了大V的人就会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平台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垄断。
3、电商平台
围绕电子商务软件(网站)构建的生态系统包括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购物平台,以及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等。
电子商务平台由两侧网络组成,一侧是产品供应商,另一侧是消费者。存在双边网络效应。优质的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消费。活跃用户的增加吸引商家提供更多产品。在这个正循环中,平台的规模越来越大,GMV也随之增加。
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主要围绕“多、快、好、省”等指标。 “多”意味着产品丰富、品类更多、范围更广,“快”意味着物流更快,“好”意味着质量更好。服务好,“省”就是价格便宜。
在“多、快、好、省”四项指标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平台,处于垄断地位的概率较高,比如国外的亚马逊;国内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分别在更多、更快、更省等单一指标上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一个平台能够主导所有指标,因此阿里巴巴的垄断被打破,多家电商公司共同竞争。
4.内容平台
围绕内容分发软件(网站)构建的生态系统,用于内容创建、共享、消费、交互等。
根据内容媒体类型的不同,内容平台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图文内容平台,如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知乎等。
(2)音频内容平台,如喜马拉雅、蜻蜓FM等。
(3)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视频账号等。
(4)其他内容平台,如长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
内容平台由双边网络组成。一方面是内容创建者,他们创建和共享内容;另一方面是内容创建者。另一方面,内容消费者是用户,他们消费内容并参与评论和互动。内容平台呈现双边网络效应。更多优质的内容会吸引更多的用户,更多的用户反过来又会鼓励更多的创作者创作出更好的内容。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强者恒强。
内容为王,内容平台之间的竞争主要围绕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展开。由于内容本身的专业性、领域性、个性化等特点,内容平台很难实现独家垄断。
(1)不同类型的内容,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很难有一个涵盖各种内容类型的垄断平台。不同类型的内容大概率都有对应的头部内容平台。
(2)由于不同领域内容的专业化,很难有一个覆盖所有知识领域的垄断平台。不同领域大概率存在不同的头部内容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是基于社交分发的深度专业内容领先平台,今日头条是算法推荐热点新闻内容领先平台,知乎是知识问答类型领先平台,雪球网是证券投资垂直领域的内容平台代表。
(3)由于内容的个性化特点,某个平台很难垄断同一内容领域的同类型内容。具有独特内容的多个平台很可能会相互竞争。比如,在短视频平台上,抖音是小姐姐资源,快手是老铁资源,B站是二次元资源。
3、从平台角度分析热点问题
(一)Facebook与Tik Tok的竞争
2022年2月3日,FB公布2021年Q4季报后,开盘后大跌22%。事实上,财报数据还不错,但投资者担心元界投资无底洞、用户增长停滞、来自短视频Tik Tok的竞争等。
Facebook和Tik Tok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平台,一个是社交平台,另一个是内容平台。他们之间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用户时间的竞争。
Facebook拥有29亿全球月活跃用户,是好友社交平台的绝对垄断者。虽然Tik Tok目前很受欢迎,但它只是一个社交关系非常薄弱的短视频内容平台。在可预见的未来,Tik Tok 无法挑战Facebook 的社交垄断地位。地位。
但短视频创作门槛低,内容丰富,内容消费门槛也低。男女老少都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它越来越多地占用网民使用其他应用程序的时间。尽管Tik Tok无法撼动Facebook的社交垄断地位,但它可以从Facebook窃取用户的时间,从而影响Facebook的广告收入。
与Tik Tok相比,Facebook更需要担心的是其盈利模式。如果这种基本上完全依赖广告的商业模式不改变,即使没有Tik Tok,也会有其他应用程序争夺用户时间,从而影响广告收入。
(二)Facebook和腾讯,基因不同命运不同
Facebook 是朋友社交分享网站的DNA。重点是朋友之间的信息分享,沟通只是辅助。首先是社交网站,然后是FB Messenger,然后是即时通讯工具WhatsApp 的收购。但FB和即时通讯工具并不是整合的,而是独立的。朋友社交平台的刚性需求程度弱于即时通讯平台。没有即时通讯平台的加持,更容易受到新的社交平台或内容平台的威胁。从历史上看,它曾面临来自MySpace、Google Plus、Twitter 和Snapchat 的竞争。最新的就是Tik tok短视频大赛。
腾讯是即时通讯工具的基因。它以即时通讯软件为平台,不断拓展,形成完整的社交生态系统。 PC时代,先有QQ聊天软件,再有QQ空间,一统国内社交舞台;移动时代,以微信为基础,不断拓展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等,形成了中文圈子社交生态的绝对垄断。由于即时通讯的需求非常高,基于即时通讯工具的社交生态粘性极大,中国人即使不愿意也离不开它。
从上面的对比中,我对Facebook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提示:复制腾讯的作品,整合Facebook和即时通讯工具,打造统一完整的社交生态,加强刚性和整合性,稳定社交网络,然后慢慢扩大图片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