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梦幻西游沉船气泡在哪里,什么是数据可视化?
据IDC预测,全球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2025年的175ZB。其中,中国数据圈增长最快。 2018年,中国数据圈占全球数据圈的23.4%,即7.6ZB。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48.6ZB,占全球数据圈的27.8%,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
然而,人类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远远落后于获取的海量数据。近年来,数据的多维、多源、多态等特点,使得数据分析变得更加困难。依赖传统工具变得越来越困难。迎接这些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数据可视化技术逐渐受到各行业的关注。与表格和简单的传统图表相比,图形符号等基本视觉元素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英语里有句话:“A picture isworth a Hundred Words”,即“一张图胜过一千个字”,与主题相关的图片有时比详细的解释更能有效地描述主题。受到梅森柯里(Mason Currey)的《每日仪式》一书的启发,RJ安德鲁斯在一天之内绘制出了16位创作者(作曲家、画家、作家、科学家、哲学家)的生活和创作轨迹,利用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将一本书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图表。
下图是数据可视化比较经典的例子:约翰斯诺的霍乱地图。这个小条形图标记了伦敦每户家庭死于霍乱的人数,试图找出这些地区死亡率高于其他地区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霍乱感染人数最多的家庭使用的饮用水均来自同一口井。它帮助人们认识到霍乱疾病与受污染的水井之间存在相关性,预防霍乱的方法是建立污水系统并保护水井免受污染。数据可视化不仅可以真实还原复杂的数据集结构,例如结合地理位置、人数等,甚至可以进一步增强数据细节,帮助用户了解系统中的相关信息。
可视化本身可以揭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激发解决方案。
数据可视化的意义和工作不仅仅是如何画一张好看的图表。在进行可视化项目之前,我们需要: 1)了解系统中的相关信息和目标任务,比如这个数据可视化项目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服务,需要在何时、何地、如何展示,读写器的基本信息和显示硬件设备参数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信息。附:设计者可能还需要进行现场设备检查,以进行下一步的设计步骤。 2)与专业人员沟通,确定数据与视觉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将生产数据映射为条形图的长度(数据之间的比较)或饼图的面积大小(数据之间的比例关系)。 3)与设计师讨论,确定可视化的视觉特征,以便提供设计稿来确认最终的屏幕呈现效果。另外,如果项目包含很多页面,则需要与设计者确认页面之间以及页面中的组件如何交互。下图列出了可视化项目中的11个详细步骤。右侧列出了用户和交付团队在各个阶段需要提供的文档,方便双方沟通。
一张优秀的统计图表需要清晰、准确、高效,同时传达复杂的信息。数据可视化显示图像应:1)显示数据内容; 1)显示数据; 2)引导读者思考项目的目的,而不是实现、设计或技术等不相关的细节; 2) 让观众思考实质内容(而不是方法/设计/技术)3) 避免扭曲数据并显示错误的事实3) 避免扭曲数据4) 在小空间中呈现许多数字4) 在小空间中呈现许多数字5)确保大数据集之间的相关性5) 使大数据集具有连贯性6) 引导用户比较不同的数据6) 鼓励眼睛比较不同的数据7) 揭示不同级别的数据结构7) 揭示不同级别的数据结构8) 服务于相同的明确目标:描述、探索、制表或装饰8) 服务于明确的目的:描述、探索、制表、装饰
最后,将上述标准抽象出来,一个优秀的视觉设计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在数据可视化项目实施过程中,保证及时沟通、避免项目多次返工是保证实施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了解自己的数据特征和项目目标也是保证最终期望结果的必要前提。
数据来源:1. 人工智能可视化,AMiner 研究报告版,2019 年第4 期2. Tufte E R,Schmieg G M. 定量信息的视觉显示[J]. 《美国物理学杂志》,1998,53.3.RJ Andrews,https://infowetrust.com/creative-routines/#more-198,20144。数据之美:迄今为止10 个最佳数据可视化示例,https://www.tableau.com/zh-cn /学习/文章/最佳美丽数据可视化示例
转载自【根云视觉】
:
2、进入百慕大三角的东西都去了哪?
上面的封面是不是很眼熟?相信不少人通过这样的书了解了尼斯湖水怪、神农架野人、外星UFO等。这些故事都很神奇。当然有一个:百慕大三角。
据说,在百慕大三角地区,各种飞机、军舰、潜艇莫名失踪或坠毁。甚至有人说,飞行员“失踪”了,几年后又重新出现。由此产生的还有各种猜想,包括“次声振动说”、“海地水桥说”、“天然气水合物说”、“磁偏角异常说”、“金字塔磁场说”等我至今还不懂的说法。不明白。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没有人能够真正给大家解释清楚。而且文章没有“尾巴”,让我们的心一直悬着。
我不知道你当时的表情是什么,但我却傻眼了,震惊了。十多年来,百慕大三角依然在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我时常想,失事的乘客去了哪里?去年,美国给出了解释,也毁了我们的童年。看看美国是怎么说的
我的心碎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立马又查了一下百慕大三角的资料。我发现地理上根本不存在百慕大三角这个东西。它是由一群作家命名的,领头者是爱德华琼斯。
爱德华琼斯在《迈阿密先驱报》上的地图显示了第19 飞行中队的飞行路线和失踪位置。
爱德华琼斯因此被称为“百慕大三角之父”。后来,其他几位作家帮助将百慕大三角的神秘现象带入了公众的视野。
这些作家写的文章几乎都是围绕第19中队的失踪事件展开,然后挖掘过去的空难事件并建立联系。我开始好奇十九中队空难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查阅资料后,我得到了以下事件。
1945年12月5日下午2点,美国海军第19中队的5架复仇者轰炸机(共14名飞行员)在查尔斯泰勒机长的带领下进行飞行训练,从佛罗里达向东飞往巴哈马。这看似是一次普通的训练,但关键是队长忘记带导航仪和手表了。当时飞行技术和导航技术还不够发达。在水上飞行时,飞行员需要使用画板根据风速和风量来标记航线。否则,他们就只能“凭感觉”,但这在海上根本行不通。
查尔斯泰勒中尉
航班起飞后不久,他们就迷路了。发现这一情况的指挥中心要求泰勒将指挥权交给其他人。然而,船长是个顽固的人,拒绝这样做。他继续与缺乏经验的团队成员一起飞往巴哈马。飞行期间天气也变得更糟。众所周知,第十九飞行中队全部阵亡。
事故发生后,美国不顾恶劣天气立即派出飞机和船只开展搜救行动。他们不仅什么也没找到,其中一架飞机还坠毁,造成13人死亡。
无论如何,事故的主要责任在于泰勒机长,官方的结论也是如此。然而这样的调查结果却引起了泰勒家人的不满。他们多次向海军高级官员呼吁。最终,官员们不得不遵守家人的要求,并将事故归咎于天气和“未知”因素。这为作家们提供了创作素材,百慕大三角也变得越来越神秘。
进入百慕大的所有资料都去哪儿了?我们看看美国去年是怎么说的:
美国政府发布文件称,迈阿密和百慕大三角发生的所有事故都只是由于当地恶劣的天气和设备导航系统较差造成的,暗示事故原因不应归咎于所谓的灵异事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百慕大三角地区的失踪人数多于其他海域。
这起神秘事件已经传了这么多年,美国却在去年突然跳出来“辟谣”。原因不明。毕竟这么多人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现象。他们自然不相信美国官员的说法。究竟发生了什么,目前仍在争论中。
:
3、东海藏宝图河里怎么拿?
1.它沉睡在流经海贼王掉落地点的河流中,等待被唤醒
玩家来到罗格镇近海区域,位于桥顶。你需要乘船才能到达这个地方。
2. 布满风车的海港小镇中,最东边的风车脚下
来到风车村,然后在右上角的风车处,就可以挖宝藏了。
3.起点和终点城镇,安息地东侧第三块石碑下
来到罗格镇,然后在这个墓地里,就可以挖掘宝藏了。
4.前往蓝色双塔。在希尔兹镇的“塔”阴影下,也就是基地建筑所在的地方,就有你想要的东西。
:
4、有人说潜艇最怕遭遇海底断崖?
简单来说,潜艇就相当于一艘在水下航行的船,具有极高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潜艇的威力有多大,不用我多说,作为一个外行。但是,你知道潜艇最怕遇到海崖吗?而为什么液态海底会影响水下潜艇和水面舰艇的安全航行,并导致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
海底悬崖不是海底山脉
很多人一听到海底悬崖这个词,就会误以为是海山形成的悬崖,但事实并非如此。要知道地球上较大的海山已经在人类的信息数据库中了。我们准确地知道它们每一个的位置,自然不可能对潜艇造成未知的威胁。
目前人类发现的海山约有3万座,高度超过1000米。新西兰和萨摩亚之间海拔8,690米的海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海山。它的形成始于一座死火山。相对而言,西太平洋海底分布的海山相对较多,蕴藏着较多的矿产资源。
事实上,海底悬崖、深海悬崖、水下悬崖等名称只是海崖的别称。海底悬崖并不是真正的悬崖,而是由上层和下层海水密度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具体来说,当上层海水的密度远大于下层海水的密度时,就会形成看不见的负密度梯度跳跃层。海崖的出现意味着海水的浮力从上到下会急剧下降。小趋势。
为什么潜艇最怕遇到水下悬崖?
在海底航行的潜艇一旦遇到海底的悬崖,整个身体的浮力和平衡就会被打破,然后会迅速向海底坠落。要知道,潜艇在设计制造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潜艇能够承受的最大水下深度。
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普通常规潜艇只能下潜到300米。只要游艇的下潜深度超过其设计极限,就会陷入失控的境地。当潜艇快速下落时,不仅其所处位置的深度增加,其本体所要承受的压力也急剧增加。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家都经历过海崖引发的事故。
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普通常规潜艇只能下潜到300米。只要游艇的下潜深度超过其设计极限,就会陷入失控的境地。当潜艇快速下落时,不仅其所处位置的深度增加,其本体所要承受的压力也急剧增加。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家都经历过海崖引发的事故。
在所有“落深事件”中,美国潜艇“长尾鲨”号沉没事件应该是最著名的。因为,从1960年下水到1633年沉没,它不仅成为世界上第一艘沉入海底的潜艇,还因为它在耀眼之后只服役了不到2年的短暂时间。首次亮相。虽然潜艇沉寂的原因目前仍有争议,但官方调查结果仍然认为,从海底留下的潜艇碎片来看,它当时遇到海底悬崖的可能性更大。
当然,即使潜艇的威力非常强大,大多数潜艇在遇到海底悬崖时也无法生存。这也是为什么海底悬崖成为了潜艇最害怕遇到的情况。但是,你知道吗?我国372型潜艇成功克服了海底悬崖造成的“坠入深渊”的危险,甚至创造了全球潜艇史上的重大奇迹,因为在这么多经历过海上悬崖的主角中,只有我们的372潜艇成功自救了。
为什么液态海底不仅影响潜艇航行,还会造成海洋生物的死亡?
虽然海底世界的海水密度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比如从赤道到两极,海水的温度和密度会分别减小和增大,而同一位置的海水密度会进一步变化。随着深度的增加。大的。然而,这些特征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现实生活情况。要知道,一旦海水深度超过1500米,它的密度就会越来越不受深度的影响。
换句话说,当达到一定的海水深度时,水深属性对海水密度的影响就变得不显着。相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异常会带来那里海水密度的较大变化。当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突然增加时,科学家将其称为重斜斜。正是这种密斜斜导致声波在传播时发生折射。因此,如果潜艇能够在航行时发现它,这样的特殊区域可以防止自己在隐藏在密度斜线下时被发现。
这种五元素的比重斜斜就像一个液体海底。如果潜艇停在其上方,可以有效节省燃料。除了刚才提到的盐度和温度之外,重斜斜的形成往往与海上突然出现的强风大浪有关,因为这个过程引起的上下水层的温度变化很容易形成重斜斜。
许多海洋生物之所以会在这个过程中死亡,是因为密斜层使得不同海水层之间的循环变得困难。要知道生活在海底的鱼类也离不开氧气,而密斜层暂时限制了它们所在空间的溶解气体体积。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足够的溶解气体,就会导致重斜斜线以下的海洋生物窒息死亡。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特别有经验的渔民一般会避开重斜线经常出现的特殊海域,因为这些地方一般没有足够的鱼可捕捞。
:
5、百慕大三角洲为什么会这么神秘?
“百慕大魔鬼三角”这个名字的由来是1945年12月5日美国第19空军在训练时突然失踪,当时的预定飞行计划是一个三角形,所以后来人们把它放在了西方美国东南海岸附近的太平洋。它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罗里达州南部的迈阿密,然后穿过巴哈马群岛,跨过波多黎各,到达西纬40度线附近的圣胡安,然后折回百慕大,形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此后一直被称为“三角区域”。被称为百慕大三角或“百慕大三角”“魔鬼三角”。
数百艘船只和飞机在该地区坠毁,数千人死亡。
从1880年到1976年,大约有158起失踪事件,其中大部分发生在1949年以来的30年间。失踪事件有97起,至少有2000人在这里死亡或失踪。
这些大厅怪物的神秘失踪主要发生在西大西洋一个被称为“马尾藻海”的地区,这是北纬20-40和西经35-75之间的广阔水域经度。
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墨西哥湾流,每天每夜行进120-190公里,经常引发涡流、台风和龙卷风。
不仅如此,这里的海水深4000-5000米,还有深达7000多米的波多黎各海沟,最深处达到9218米。到目前为止,对于“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类认为这些失踪事件是超自然原因造成的,并与是否是外星飞碟作祟联系在一起。
第二类被认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异常、海底空洞等,甚至有人提出了气泡理论、晴空湍流理论、水桥理论、黑洞理论等,运用一些理论奇异的自然现象解释了“百慕大的存在”“魔鬼三角”。近日,英国利兹大学地质学家克伦内尔教授提出了新观点。他认为,造成百慕大海频发沉船或失事的罪魁祸首是海底产生的巨大沼泽气泡。
在百慕大海底发现了冰冻水和甲烷的结晶混合物。
当海底发生剧烈的地震活动时,埋在地下的大量晶体就会被拉出。随着外部压力降低,它们会迅速汽化。
大量气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有的浮力。
任何船只此时恰巧经过这里,都会像石头一样沉入海底。
如果此时正好有飞机经过,沼气遇到滚烫的飞机发动机,无疑会立刻燃烧爆炸,消失殆尽。
相反,一些人认为这些奇怪的失踪事件彼此之间没有关系,因此否认魔鬼三角中百慕大的存在。百慕大的神秘面纱是否已被揭开,还有待未来研究证实。
百慕大三角位于北纬30度附近,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以东海域,古巴以东。这是大西洋上令人毛骨悚然的魔鬼三角。
过往的船只和飞机常常在这里神秘消失,没有留下任何人类遗骸的痕迹。
对于这些神秘现象,有人认为是海底强磁场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海底外星人基地造成的,还有人提出时空隧道假说等等。意见并没有达成共识。
有很多解释让百慕大三角更加神秘。近日,有科学家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引发的灾难角度,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又称可燃冰,是海底沉积物中产生的冰状物质。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甲烷,占99%,其余为水和少量杂质。
它是甲烷和水在高压和低温下形成的化合物。
了解沼气生产原理的读者都会很清楚,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是微生物在缺氧的情况下发酵分解有机物产生的。
同样,海洋底部也有一层厚厚的沉积物。微生物产生的甲烷由于海水压力较高,无法及时释放,因此与水结合形成天然气水合物。
顺便说一句,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
科学家估计,全球碳水合物储量(能源衡量标准)是全球石油和天然气碳储量的两倍。
如果能够得到开发利用,将是人类的一大福祉。那么天然气水合物与百慕大三角之谜有何联系呢?天然气水合物在水底非常不稳定,稍受扰动就会释放出甲烷气体。如果大规模释放,可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例如海啸。百慕大三角下方是海沟区域,存在大量天然气水合物,且不时释放。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大量的甲烷气体突然从海底涌上来时,会发生什么。上升的气流必然会让平静的海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巨大的波浪。过往的船只往往在此时倾覆,沉入海底。由于太过突然,往往来不及发出求救信号,船上就无人丧生。我们知道甲烷是一种易燃气体。当它混入空气中时,由于不纯且有火花,很容易爆炸。一架经过的飞机发动机产生火花,引起甲烷气体爆炸,导致飞机瞬间坠毁,造成所有人死亡。这一切都发生在瞬间,因此常常导致神秘失踪。需要补充的是,百慕大三角下方存在强磁场已被科学家证实。它可以解释为什么经过的船只或飞机上的仪器突然失灵。同意0 |评论
:
6、航母上面的维修抢修能力属于什么水平?
二战战列舰的维护和抢修能力其实就是损害控制能力,也就是战舰受到伤害和损坏时控制损害的能力。例如,当军舰遭遇火灾或其他损坏,导致军舰船体受损(火灾、军舰大面积进水)时,军舰将启动损管、修复船体、扑灭火灾等,以确保战舰不会受到进一步的损伤,从而保持使用尽可能多的战力坚持到战斗结束,然后返回母港进行全面修复。
衡量损害控制技术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船舶船体设计、船体损害程度、损害控制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损害控制人员配置等。
二战中,航母和战列舰损失惨重。尤其是航母遭到袭击后,救援难度更大。由于航母载有大量航油和弹药,经常发生火灾和内部爆炸造成重大损失。这种情况比其他类型的军舰,如普林斯顿号、列克星敦号、黄蜂号、大凤号、翔鹤号等要严重得多。
二战中航母战损共有47起,其中因火灾或内部爆炸而发生的31起,占全部战损的66%。沉没的航母中,28%是由火灾和爆炸造成的。航母在防火和防爆方面非常脆弱。
航母还拥有大容量的舱室,例如机库。当航母水下部分受损时,大量的水会导致舰艇浮力储备和稳定性的丧失,因此鱼雷对航母的杀伤力是非常显着的。
据统计,击中两枚及两枚以上鱼雷的航母均被击沉,且大多数为2万吨至3万吨。
被炸弹击中的很少有直接沉没的。除了普林斯顿号航空母舰被炸弹击中引发火灾并引爆弹药库外,其余大部分都受了重伤,战斗力严重受损。
因此,当受到两枚以上鱼雷攻击时,无论伤害控制等级有多高,都无法阻止战列舰沉没。因此,本文仅讨论在炸弹攻击下仍能挽救的军舰的损控水平。
二战后期,美国是损害控制水平最先进的国家(1)拥有完整的损害控制培训体系和充足的舰上损害控制人员。
美国的损害控制培训体系非常科学和完善。损害控制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培训水平非常高,使他们能够快速控制火灾和水入侵。此外,美国在航母上还拥有大量的损害控制人员。
(2)面对导致油气泄漏并导致爆炸的袭击,美国人更早吸取教训,改进了航母设计。
列克星敦号是美国人在损害控制方面学到的第一课。 1941年珊瑚岛海战的第二天,日军发现了列克星敦号并攻击了它。两枚60 公斤速爆炸弹击中了列克星敦号。在飞行甲板上,两枚鱼雷击中了列克星敦号的右舷。鱼雷攻击导致主升降机液压故障,空气压缩机系统损坏导致油气随高压气体快速逸出。发电机房排气系统因爆炸而停止运行,发电机房旁的汽油控制站观察到有油气泄漏。但损害控制部门并未对这两条信息进行汇总和处理。他们乐观地认为,抽油站虽然受损,但没有发生大规模泄漏,而汽油控制站则完好无损。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向油泵站注入水,向汽油控制站充入二氧化碳。此时,列克星敦的损控形势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发生大爆炸,含高浓度油气。油气爆燃引发的浓烟以及消防系统的损坏使得防损行动雪上加霜。随后,损管完全失控,航母沉没。
列克星敦号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并且一直着火。尽管损管部门竭尽全力压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油气泄漏问题,导致船舶沉没。
由于美国人较早接受了损失,所以及时总结经验,在后续的航母设计建造中进行了损管改进。
萨拉托加将清空船内各级油库并注入惰性气体,以减少水雷造成的次生灾害。萨拉托加号将隔离右舷和右舷汽油系统,以防止损坏的系统加压,并将其倒入未损坏的系统中。应提前加强排气工作,避免遭遇袭击后油气泄漏。每艘船舶应在危险区域关闭所有电器,仅在安全区域打开排气扇。每艘船舶在遭遇袭击前后均应检查油气管道是否牢固。转发给知乎作者:樱庭麻衣(3)当日本炸弹没有击中关键地点时,日本炸弹对美国航母的破坏作用相对较小,美国对损害控制技术人员进行了充分保护。
由于日本俯冲轰炸机携带的主要航空炸弹是99式250公斤长延时常规炸弹和98式250公斤瞬间爆炸陆地炸弹,长延时常规炸弹命中目标后往往会穿透第四或第五层甲板。然后它在船体深处爆炸。爆炸点位于船体深处,飞行甲板受损仅是一个小刺穿。然而,陆基炸弹往往在接触甲板时爆炸。爆炸点在飞行甲板上,飞行甲板受损只是一个小洞。向下的洞,加上电荷不足,并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坏。
由于炸弹爆炸造成的伤害相对较小,大部分损管人员都得到了保护和恢复。即使军舰被击沉,友军也有时间拯救宝贵的船员,他们是最宝贵的资产。
(四)美国损管队的金字招牌——Enterprise
1942年7月,企业号参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她被7枚炸弹击中,受重伤。由于损管小组救援方法得当,火势得到及时控制,她艰难返回珍珠港进行维修。
仅仅一个月后,企业号就被翔鹤号上的18艘九九战舰炸穿了防空圈,击中了三枚250公斤穿甲弹。空袭后,企业号发生瓦斯火灾,飞行甲板严重受损。日军按照惯例,甚至通过广播报道企业号已被确认击沉。然而,受损一小时后,通过出色的指挥和损害控制团队的努力,企业号恢复到24节的航速,并重新启动了舰载机的回收作业。 1942年10月,企业号和大黄蜂号参加瓜达尔卡纳尔岛圣克鲁斯海战,再次遭到六枚250公斤炸弹袭击。企业号只能一边维修一边航行,因为此时太平洋上只有企业号一艘。有航空母舰可用。就这样,六个月内3次严重受损的企业号,凭借无与伦比的损控水平、高效的消防措施以及救灾经验和技巧,为美国度过了太平洋战争最困难的时刻。控制进水和排水,以控制船体的平衡。
当然,无论伤害控制等级有多高,面对被击中并引爆弹药库时,你都无能为力。
1944年,普林斯顿号被日本99型250公斤延迟炸弹击中。炸弹穿过两层无防护的甲板,击中洗碗间。洗碗间爆炸释放出大量高温气体和碎片,弹片喷出。进入上方机库,机库内装有炸弹准备起飞的飞机很快被引爆。随后机库内的爆炸波及到了船尾。高温气体引爆了后方的弹药库,整个舰尾被炸毁。这一次的爆炸,导致一艘正在营救该船的轻巡洋舰人员大量伤亡。
富兰克林号是一艘大型航空母舰,于1944年服役。富兰克林号在九州岛地区作战时遭到空袭。被日本轰炸机投下的两枚250公斤炸弹直接击中。船上发生火灾和内部爆炸。从爆裂的汽油管道中流出的航空汽油加剧了船上的火势。炸弹击穿了飞行甲板,导致机库内的炸弹和火箭弹药爆炸。
生爆炸,最后沉没。 日本损管水平也很强,稍弱于美国虽然日本在中途岛海战中步入没落,但是日本海军凭借优秀的基本素养和顽强的意志、以及完备的损管培训体系,也促使他们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损管队伍。 两个例子直观说明日本人的损管水平 (1)翔鹤号 由于美国人俯冲轰炸机的炸弹采用的引信设置是炸弹在机库附近爆炸,这使得日本航母飞行甲板向上翻卷鼓起,根本无法做战地维修,加上装药量大,对飞行甲板损毁极其严重。 珊瑚岛海战后的翔鹤号,被美国人炸的面目全非,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甲板大幅度扭曲,尽管看着惨不忍睹,翔鹤号上的损管队依然及时扑灭了大火,控制住了战舰平衡,依靠着自身动力,开了回去 (2)天津风号驱逐舰 1944年,天津风号驱逐舰从事运输作战时,被美国潜艇鱼雷击中,舰体前部断裂。 但是在损管的辅助控制下,还能保持浮力和行驶能力, 在海上漂流,后被友军驱逐舰求援拖回越南抢修。 (3)当然也有失误的时候 加贺号案例 加贺号是由战列舰改造而成的半路出家航母,生存能力更强,但是在中途岛海战中,加贺号甲板被命中4枚千磅的MK13穿甲炸弹以及7枚,同时,加贺号拥有75毫米 的机库甲板装甲作为保护,但是7发近失攻击同样造成了较大的损伤。近失弹在水下爆炸的威力和小直径鱼雷接近,产生的巨大气泡可以对TDS较为薄弱的一战底子船只造成较大的杀伤。7发不同位置的千磅近失造成了船体的大幅度倾斜和内部爆炸。此次沉没展现的就是损管队控制的问题,以加贺有着战列舰的底子,在抗沉性的绝对指标上相对一般航母有着较大优势,虽然被命中了数量较多的千磅和近失伤害,但是损管队在早上5点到7点之间的空袭后,竟然在周围驱逐舰帮助灭火的情况下依旧未能扑灭火灾,同时仅仅是抑制住了倾斜的趋势。虽然可以推断水下部分的损伤的确分散了相当一部分的损管队,但是燃烧的大火整整烤了一整天也不能说损管队完全没有责任。 总体来说,美国大型战舰的损管水平最高,日本稍微次之,其他国家都不如这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