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觉醒铁器时代是多少级 中国五千年历史发源地到底在什么地方

9158APP 0

1、万国觉醒铁器时代是多少级,中国五千年历史发源地到底在什么地方?

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国家文物局的纪录片和民教版七年级历史卷第三课都说起源在陕西。

但考古学家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

距今212万年的蓝田上辰遗址。

120万年前的龙岗寺遗址。

100万年前的洛南人遗址。

80万年前的蓝田公主岭遗址。

60万年前的蓝田陈家窝遗址。

30万年前大理人的遗址。

20万年前的花浪石人类遗址。

八万年前的韩城玉门口遗址。

五万年前的黄龙人遗址。

一万至两万年前的易龙王遗址。

距今八千年左右的陕西老官台遗址、北流遗址、北守岭遗址。

距今6000-7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

考古学家说,最早的城市遗址的出现就是文明的出现。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繁星。

(从全国分布的城市废墟就可以看出,因为废墟太多了,这里只说大于40万平方米的城市废墟,按照今年的年龄排列):

1、陕西西安阳关寨遗址(距今5700年,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

2、陕西江城城堡遗址(距今5500年,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

3、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5200年,遗址面积160万平方米)。

4、良渚遗址(距今5000年,遗址面积290万平方米)。

5、四川宝墩古城遗址(距今5000年,遗址面积60万平方米)。

6、湖北石家河遗址(距今4700年,遗址面积120万平方米)。

7、山西陶寺遗址(距今4500年,遗址面积280万平方米)。

8、陕西庐山猫遗址(距今4500年,遗址面积200万平方米)。

9、陕西寨山石城遗址(距今4500年,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

10.陕西石峁遗址(距今4300年,遗址面积425万平方米),

11、陕西世茂卫星城“寨茂梁”遗址(距今4300年,遗址面积200万平方米)。

12、四川鱼凫古城遗址(距今4000年,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

13、河南新寨遗址(距今3800年,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

14、河南二里头遗址(距今3700年,遗址面积300万平方米)。

15、河南顾师遗址(距今3700年,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

16、四川三星堆古城遗址(距今3600年,遗址面积300万平方米)。

2、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谁?

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人怀疑是当过皇帝的人寿命最长,还是当皇帝时年龄最大的人。

中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复杂。有些皇帝寿命很长,但在位时间不一定很长。有些皇帝可能已经很老了,可能曾经是皇帝,但现在已经不再是皇帝了。有些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可能会去世。那时他年纪还不大。而且,有些皇帝在位时间较长,也喜欢做一些“退位”,成为太上皇帝什么的。我们以长寿为标准。既然是“皇帝”二字,我们就不提那些活得够久的“国王”和乱世时期的“皇帝”了。

唐高祖李渊(70)

李渊是幸运的。他在乱世中崛起,几经征战,成为唐朝开国皇帝。同样,他也很不幸。因为儿子太过耀眼,他的很多功绩都被刻意抹杀了。而一场“玄武门”事件,不仅让他失去了两个儿子和多个孙子,还失去了皇位。成为太上皇的李渊,生活过得安逸,但内心却感到很多不快乐,只能得过且过。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于长安。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于长安,享年七十岁。

汉武帝刘彻(70)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也是西汉最“霸道”的皇帝。后来有人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是汉朝强盛的主要原因。还有人批评他,认为他也对汉朝的衰落负有责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汉武帝确实是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皇帝。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于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病逝,享年七十岁。

明太祖朱元璋(71)

朱元璋的才干和军事谋略在历代开国皇帝中都位居前列。在元末乱世,他全面整合各种资源,消灭一切势力,结束了蒙古元朝的统治。他确实很有能力。不过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乱杀。跟随他征服世界的开国英雄中,很少有好的开始和好的结局,大多数都来自于他。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唐玄宗李隆基(78)

李隆基的一生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武则天不断受到迫害,直到“唐龙政变”才终于摆脱困境。他再次遇见了姑姑天平公主,权力之争仍在继续。当上皇帝后,他终于把唐朝带入了鼎盛时期,却屡犯错误,引发了安史之乱。他被迫成为太上皇帝,他只能独自悲伤。

唐垂拱元年(685年),李隆基出生于东都洛阳。宝应元年(762年),李隆基病逝于长安,享年七十八岁。

忽必烈,元朝创建者(80)

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最后一位可汗,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南宋残余势力最终被消灭,国家的统一在忽必烈手中完成。如今,很多人能够接受并承认清朝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但是很多人并不认同元朝皇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更多的原因是清朝的满族被同化为汉族,元朝的蒙古族被同化为汉族。较少的。

忽必烈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元三十一年(1294年)病逝,享年八十岁。

宋高宗赵构(81)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知名度很高,但评价普遍不高。一是他奠定的南宋根基十分薄弱,二是“神化”的岳飞死在他手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赵构的成就确实不高,而他安于角落的心态注定他很难有进步的空间。不过,赵构活得够久了。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赵构出生于开封宫。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赵构病逝于临安万寿宫,享年81岁。

周武则天(82)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王朝的女皇帝,不仅是女性中的传奇人物,也是帝王中的传奇人物。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女性能做到她所做的事情。虽有掌握大权的人,但能令天下男人臣服、称帝的却很少。这样的标杆数字,历史上只有一个例子。

武则天生于唐武德七年(624年),于神龙元年(公元前705年)病逝,享年82岁。

梁武帝萧衍(86)

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缔造者,也是一位善于制造话题的“皇帝”。萧衍早年有过一些成就,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后来却慢慢的每况愈下,让泱泱大国变得年久失修,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受到牵连。

萧衍出生于明成化八年(464年),即宋孝武帝八年。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中被囚禁,饿死于建康台城,时年八十六岁。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89)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展示了他所谓的“十全功夫”。其实说白了,“仅此而已”。平定金川、小金川,平定金川、太太湾,都是彻头彻尾的内部镇压活动。平定缅甸、平安南、尼泊尔、尼泊尔,是彻底的外部失败。平定准噶尔、平定准噶尔、平定回部,虽然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实,但实际上是分成三部分的功劳,可以作为“伟大的一次伟大的战争”的最好诠释。成就”。是的,乾隆朝是清朝的“盛世”,也是中国国力由盛转衰的时期。

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嘉庆四年(1799年)病逝,享年八十九岁。

提问者: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体“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出版有《华山论剑》、《历史原来如此》、《建安十三年三国千年》、《恩怨一生》、《不幸》等文集。造成小强”。

3、万国觉醒怎么快速升到铁器?

使用系统提供的“时间加速”。时间加速有多种,比如一分钟、五分钟、一小时、两小时等等,玩家可以等待短暂的升级,但是对于长时间的升级来说,其实还是建议玩家使用时间加速来缩短时间。毕竟新手玩家确实很想在前期感受到游戏的刺激,所以前期不要吝啬时间加速,而后期也没有必要因为后期而使用时间加速。升级。加速需要很多时间,几个小时根本起不了作用。

4、三百年后却打不过满清?

这个问题问得好!人不如千日,花不如百日。即使是敬畏形势建立了庞大帝国的蒙古人,也会衰落到任人摆布的地步。人们不禁想到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崛起只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只需要数万精良的军队,就能一统天下、一统天下。但只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它就会衰落。确实,它的兴盛与灭亡一样快!金国最辉煌的时代是完颜宗翰、完颜宗弼、完颜楼氏这一代。即使到了完颜宗弼(金武术)的时候,战斗力也已经下降,之后就更不值一提了。

就连一代天才成吉思汗,也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统一了蒙古,一生毁灭了无数国家,建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蒙古帝国。到了儿子这一代,他还可以固步自封,但也屡屡失败。即使忽必烈灭了南宋,也不能说忽必烈有多强大。只能说宋朝太无能了。双方其实是在较劲,但南宋更惨。

明朝建立期间,对蒙古元朝发起持续猛烈的进攻,消灭了蒙古元势力。基本上,蒙古部落又回到了原始部落的状态。明朝中后期重组的蒙古军队,没有继承成吉思汗时期的军事,战斗力也不尽相同。

到满清、后金时期,蒙古已分裂为数个部落。出身黄金世家(成吉思汗后裔)的林丹汗仍然是蒙古大汗,但他只能控制察哈尔的一部分。即便如此,林丹汉仍有六万户,而海西女真人只有三万户。林丹汗曾给努尔哈赤写过一封轻蔑的信:四十万蒙古国的领袖庆吉思汗,在水边向三万年女真国的领袖英明汗问好。

林丹汗将所有蒙古部落都算作自己的部下。确实有四十万户,但实际上蒙古部落并不是一个整体。察哈尔东部有乌良嘎、喀尔喀,西部有鄂尔多斯、土木特。永邪部只是名义上的下属,并不完全服从林丹寒。

林丹汗有统一蒙古的野心,也有一定的战斗力,但他的野心和实力显然不对等。林丹汗甚至为了获得与明朝的贸易权,主动约束各部落骚扰明朝,与明朝和满清进行合作。与明朝为敌并成为盟友。

更可怕的是,当时的蒙古部落已经信仰喇嘛教,喇嘛教有很多教派。他们信奉格鲁派(黄教),但后来林丹汗突然皈依萨迦派(红教),导致蒙古各部落与林丹汗之间发生矛盾。他们之间存在不团结。

蒙古部落信仰宗教,很多男性成为喇嘛,这直接减少了很多持刀武士。人们对杀戮和掠夺不再那么感兴趣。人们捐钱给寺庙,甘愿过上清贫的生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蒙古。部落的战斗力。

在经济层面,蒙古族基本有农耕和经商习惯,只有游牧经济。后晋以渔猎为生,经济较为落后。明朝末年,随着中医药的兴起,东北人参被视为珍品。女真人挖人参赚了很多钱,可以换食物。努尔哈赤基本垄断了女真部落的人参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

而且蒙古人不会炼铁,而铁锅就是传家宝。女真人虽然经济落后,但并不缺铁,可以大量开采和冶炼铁。女真重甲步兵全身穿着三层铠甲。他们箭不透,刀枪也不避。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后金也组建了重骑兵部队,影响力极大,而蒙古则以轻骑兵为主,兵种单一,军事上落后于后金。

后金王朝建立了军民一体的八旗军事制度,拥有极其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明朝在长期的征战中,培养了大批善战百战的武士。这就是后金王朝能够获胜的根本原因。满清八旗最盛的时期也只有几十年,在1642年嵩山之战时达到顶峰。两年后,八旗入关,建立中原。八旗都发挥了主导作用。不过,长期的战斗也让八旗将士大量伤亡,战斗力下降了不少。只是八旗的威风还在,人们还是看不清真相。

明朝中后期以后,蒙古部落基本不再大规模入侵明朝。他们只是通过贡品贸易与明朝交换生活必需品。人们没有多少战斗的机会。与后晋相比,军事素质全面提高。在后面。蒙古和朝鲜都是明朝的盟友,共同对付后金。

平心而论,蒙古虽然落后,但人口数量还是远远超过后金的,整体实力差距并不大。与后金关系密切的蒙古部落逐渐被后金拉拢。这些部落不敢背叛林丹汗,也不敢得罪后金,于是两边下注,同时向林丹汗和努尔哈赤进贡。林丹汗自然不高兴,甚至带兵讨伐这些部落,将他们推向了后金。

后来金依靠军事和经济实力,不断拉拢科尔沁等蒙古部落,实力越来越强。林丹汗见东方敌不过后金,便想向西发展,率兵征伐不听话的蒙古部落。结果,这些部落受到威胁,被迫投降金朝。林丹涵无奈,只得从东北察哈尔来到青海生活。他狼狈不堪,病逝于青海。

侯金压得越来越紧。皇太极时期,林丹汗部族陷入绝境。林丹汗死后,其子赐玺投降后金。皇太极甚至将林丹涵留下的八个福晋全部接过来。金朝征服蒙古后,清朝历代君主也都是蒙古可汗,采取满蒙融合、满蒙联姻的政策。著名的孝庄皇后就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

清朝时期,蒙古部落被限制在蒙古旗范围内游牧,不准越境。此外,还广泛建立喇嘛寺院,鼓励人们礼佛。蒙古人逐渐失去了祖先的尚武精神,成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知道了!

5、你怎么看明朝的海外贸易?

明朝的海外贸易可分为早期的朝贡贸易和中后期的私人海外贸易,下面详细讲解。

明初的贡品贸易。明初实行海禁,严禁私人贸易。明朝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外贸易基本上局限于“朝贡贸易”的框架。

“贡品贸易”是政府控制的对外商业往来的一种形式。即政府包租前来进贡的外国“贡船”,载运一定数量的商品,在政府指定的地点与中国做生意。明初,沿袭宋元制度,在沿海港口设立市航运促进司,作为主管对外贸易的机构。这也消除了争吵。”

第一市航运司成立于朱元璋称帝前的吴元年(1367年),设在长江入海口的太仓黄渡镇。洪武三年(1370年),黄陂城船司因距南京太近而停航。在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广东广州这三个日本传统沿海地区也设立了城市航运部机构。宁波与日本相连,泉州与琉球相连。广州桐城、暹罗以及后来的西方国家。后来,由于沿海动乱,对外港口关闭,实行禁海。永乐初,复设浙江、福建、广东航运司。市船政司负责查验来华朝贡使节的身份,安排朝贡使节的食宿,管理口岸贸易和征收税金。永乐三年(1405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越来越多,在三个城市设立了邮局,专门接待外国商务使节。福建称“来源”,浙江称“安源”,广东称“怀源”。 (注:《明史》卷八十一“粮货五”。)朝贡使团抵达京城后,除会见皇帝、互赠“贡品”、“礼物”等礼物外,还允许在礼部下属的会通阁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商人之间进行一定规模的贸易也属于朝贡贸易的一部分。

朝贡贸易是明初唯一允许的合法对外贸易,所以王琪说:“有朝贡船和市船之事,凡是外夷进贡的,都由市船司领导,是允许的。”人与人之间的贸易,称为相互贸易,有贡品,就有相互贸易,没有贡品,就不能相互贸易。” (注:《文通考》卷二十六《食编考二》)。

朝贡贸易是明初外交活动的一部分。政治色彩远比经济色彩重要。当时,明朝刚刚建立。驱逐了北方的蒙古元朝,统一了全国。它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很强大。经济逐步恢复并初步发展。国家正处于繁荣阶段。因此,它愿意招募海外使节来增强国家的威望。在中国历史上,“天朝”国力强盛,受到四方仰慕,纷纷遣使朝朝。这是“盛世”的标志,统治者始终将其视为自己的荣耀。为了吸引外国使节来华,明初统治者在中外贸易中只注重政治效果而不注重经济利益,实行优待贡船的“高值”和“免税”政策。

明朝初期,朝廷不仅每年花费大量金钱接待外国朝贡使节,而且还向外国带来的贡品赠送价值较高的中国礼品(锦、纱、金、银、铜钱)。他们按照“少来,厚去”的原则。等待)。朝贡使团带到中国进行贸易的货物虽然有时会被分割,但往往会得到特别免税,而且大部分是政府高价收购的。例如,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凡欲与中国通商进贡、纳贡者,受官六分,缴纳价款,但仍免纳贡品”。税。” 《边考2》。)。永乐初年,西印度支那王国回归朝鲜时,据传胡椒与中国商人有相互贸易。有些官员要求纳税,但皇帝拒绝了。他还发表评论说:“那些向商人征税的人将受到国家的镇压。”你认为这对人民有好处吗?今夷人远道而来,慕义,却侵其利。所得虽多,但损失屈辱大多较大。”(注:《明史》卷八十一“粮货五”)。

也就是说,国家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以征利为目的,而是必须遵守朝廷优待远客政策的“总原则”。显然,当时与朝贡相关的对外贸易被视为政府外交活动的一部分并进行,即贸易从属于外交,重政治轻经济。这是当时朝贡贸易的一大特点。

在明初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洪武年间,东亚、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纷纷来华建立良好关系,进行贸易往来。永乐以后,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广泛外交活动,海上贸易范围扩大到西亚和非洲东岸。前来进贡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数十个,朝贡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由于只重政治而不重经济,明初政府从朝贡贸易中获得的经济利益有限,但财政负担却相当大。贡使到来时,不仅进京沿途的口岸和地方官员负责接待、护送,而且抵达京城后的接待和礼品也十分昂贵。尤其是郑和下西洋后,随着各国贡船和随行商队的数量大幅增加,明朝廷每年接待朝贡使节的开支也不断增加,给人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从永乐年间开始,逐步实行了对进贡国家和地区资格进行认定的制度,并授予“坎和”,即向允许进贡的国家或地区颁发特许证书。到中国。没有此类证书的外国船舶不允许进入。

后来,主要是明朝中期以后,对进贡期限、进贡船只数量、船上人数、入境航线和停靠港口也做出了限制性规定。例如,日本规定每10年缴纳一次贡品,进入宁波港的人数不得超过300人,船只数量不得超过3艘;琉球进入泉州港时,每2年进贡一次,进入宁波港的人数不得超过100人。该国进入广州港时,每三年进贡一次,以此类推。对朝贡贸易限制的收紧表明明初吸引外国来朝的热情已经消退。

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和明政府的海禁,以及明代中叶倭寇对东南沿海日益严重的侵略,促使封建王朝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向内向保守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倭寇问题始于元末明初。洪武初年,先开航运,后实行海禁。这是由于倭寇不断骚扰海岸造成的。成祖即位后,重置市船司,允许日本进贡,但限于每10年一次,且船只数量不能超过2艘,人数不能超过200人(后来改为不超过3艘船,不超过300人)。虽然贸易恢复了,但倭寇的骚扰并没有停止。然而,当时的明朝军事组织严密,海防严密。日本北朝足利氏占主导地位,愿意与明朝保持相对正常的贸易关系。因此,倭寇尚未成为明初的一大祸害。

15世纪末,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大小诸侯割据一方,竞相与中国进行贸易。与此同时,许多失意的流浪者聚集在海上。这些人不少私自携带武器,不仅进行贸易,还充当海盗,烧杀抢掠。沿海倭寇的病情从此严重起来。嘉靖二年(1523年),两批日本朝贡使者在宁波争夺贡品(注:当时日本将军足利氏首领细川氏派朝贡使者瑞佐、宋素庆前往宁波进贡。西海路,诸侯大内派遣贡使僧宗涉到宁波进行贸易,两批贡使相互争夺校勘文书的真伪,以夺取与中国通商的特权。太监来恩受宋素卿贿赂,偏心,素卿先到船后查货,接宴时坐在宗族之上,宗族愤怒,杀了来使睿佐。与苏庆,烧其船,又追苏庆至绍兴城,不能,遂掠沿海城镇,回宁波夺船出海,史称“贡之战”。 ”)这引发了明朝内部关于是否废除船政司、禁止海外贸易的争论。最终,明世宗采纳了夏衍一伙官员“日本战争源于航运”的意见,暂停航运部门,实行海禁,关闭了海外贸易的大门。

嘉靖时期的海禁未能有效阻止日本的入侵,阻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口岸关闭后,就没有了正常的贸易往来渠道。东南地区的富商权贵趁机从事走私,获取暴利。他们甚至与日本浪人、海盗勾结,掠夺沿海,骚扰内陆。明朝禁海,没有修建军事装备,所以没有办法应对倭寇的袭击。尤其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主张抗倭的朱皖被诬陷自杀后(注:朱皖于嘉靖二十六年被任命巡抚浙江,掌管福建军事)嘉靖年间(1547年),由于严禁海禁,沿海抄袭,朱皖作为日本汉奸、奸商,遭到中国、闽浙地方富豪、官僚的攻击和陷害,先被贬职,随后钦差陈九德指责他擅自杀人,万被逼自杀。) 十余年间,“中外挥手,不敢谈海禁”导致东南地区海防削弱,让真假倭寇横行,烧杀抢掠,沿海工商业深受其害。

海禁不仅给东南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依赖外贸收入维持明政府很大一部分财政的沿海几个省份的财政,特别是军费和杂项开支。因此,明廷内部不断有重新开放石埠的呼声(主张者多为对海外贸易感兴趣的闽浙官僚),关于石埠的关闭与恢复、是否开放的争论也不时出现。打开或关闭它。

由于嘉靖末期沿海倭寇基本被消灭,明政府在隆庆初期部分开放了海禁。允许国内商船到除日本以外的东西方国家销售货物,也允许日本以外国家的商船随时进入中国港口进行贸易(注:张勰:《东西洋考察》)第7 卷。)。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广州、宁波航运司恢复,海禁正式开启。然而此时明朝的灭亡已经不远了,航运制度已经演变成宦官和地方官员随意勒索和掠夺的手段。纪律丧失,无法无天,中外商人和正常贸易都受到极大影响。

不过,海禁的重新开放,终于给了海外贸易合法进行的空间。尤其是民间私人海上贸易,自明末开放海禁后,积蓄已久的能量被释放出来,繁荣一时,成为当时对外商业交往中非常突出的景象。

即使在明初的严格禁止下,私人海上贸易仍然存在。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内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开拓海外市场日益成为不可阻挡的客观经济需求。只是因为当时日本侵略严重,统治者才实行闭关锁海的政策。这种需求无法以合法方式得到满足,并演变成大规模的走私和贸易活动。嘉靖年间,浙江、福建的一些沿海州县和广徽商帮不顾政府禁令,造船出海。出国旅游开始流行。 “富人用他们的财富,穷人用他们的身体,失去了中国的产品,去了外国。” (注:乾隆《海城县志》卷十五《风俗》)。

当时,中国海商的足迹遍布日本、吕宋岛及东南亚地区。许多人长期居住在国外,形成了华人聚居地。嘉靖初年,“旅居日本的华人不下数千人,所居城镇,有街名大唐”(注:王衍:《倭客叛乱,与匪纠缠》, 《明经诗文编》卷283)说,到吕宋做生意的福建商人“数以万计,往往久留不归,子孙辈辈”(注:《明史》卷323《外国传四吕宋》。)。在当今马来半岛的一些地方,华人移民“纷至沓来”。再往南的爪哇,也有华人聚居,称为“新村,约有千户”(注:张勰:《东西洋考》卷三。)。

海禁解除后,民间海上贸易更加势不可挡。隆庆初年,在福建省漳州府月港(嘉靖年间著名的海上走私贸易中心),每年出海者交易的金钱达“数十万”(注:张勰:《西阳考周其元序》)》。)。为了管理日益扩大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明政府在开海后设立海城县,以月港为行政所在地,并建有总督率殿,专门管理海商和征收赋税。明政府规定,凡是出海的人,必须向政府领取船舶执照(出海执照,每艘船一张),并缴纳船舶的进口税。引船有限额,最初是88人,后来逐渐增加到100人、210人。税额最初定为每船去东西方3两,每船1两。台湾的鸡舍和淡水。后来前者增加到6两,后者增加到3两。商船出海时,船东必须严格按照船舶引航员所列的贸易目的地进行航行。携带的物品不得违禁或者超过规定数量。他们必须在指定日期内返回并出示入境口岸。违法者将受到法律制裁。除了征收税收外,还征收水费、土地费和附加费。费率是对进口商船征收的,按照船舶大小征收。土地税率是对货物征收的进口税,按一定金额或从价征收。费率上涨专门针对从吕宋岛返回的商船。当时,前往吕宋岛进行贸易的中国商船货物大部分被西班牙人转售到墨西哥和南美洲(即所谓的“大帆船贸易”)。墨西哥银元被用作支付手段,因此从吕宋岛返回的商船无需缴纳货物税。抽签改为抽签并提高白银的比率,每艘船150两(后来减少为120两)。 (注:见《东西学考》卷七“佃赋考”。)

开放海禁,允许私人商船出海,是明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一个转变,但来得太晚了。当时的明朝已不再处于盛世历史阶段。相反,由于国内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其统治日趋腐朽和衰落。它已经衰弱和死亡了。因此,不可能赋予这种转变应有的更积极的意义。

此时,明政府允许私人出国。事实上,这是在禁令不起作用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其目的仍然是控制海外贸易,而不是积极开拓国家的海外市场。因此,它是保守的而不是积极的。

对商船出海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包括数量、货物种类、贸易地点的限制(到日本贸易仍然是非法的)、海外停留时间的限制等,这表明了民间对海外贸易的态度。到时候还是要尽力的。控制和防止对自己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像当时西方国家那样大力支持和鼓励。明末盛行的民间海外贸易,是靠民间力量单独推进的,没有国家权力的支持。政府在这里的作用,除了力所能及的控制之外,只是为了财政目的而征税。在明末的贪官统治下,这种税收只能成为对出海贸易的商人进行掠夺和勒索的代名词。这对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害无益。

结论纵观明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可以说“禁令”多于“放”,限制和预防多于鼓励和支持。早期的朝贡贸易更多的是政治和外交而非经济。这基本上是一笔亏损的交易,并没有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多少好处。

中期以后,朝贡贸易的政治色彩减弱,对外货物的免税政策逐渐改为定期抽签(注:正德三年,规定外国船舶载运的货物除对象牙、犀牛角、鹤顶等贵重物品仍免京,另外还抽了剩下的20分,抽完分后才允许进入市场,次年又改了。最初为满分3 分,后来又改回满分2 分。明朝末年,出口货物十分之二是通行做法。)这一改革被普遍认为是明朝的对外贸易政策。问题是,嘉靖时期的海禁施行后不久就迎来了,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中外贸易。

龙、万开海后,来华的外国商船不再局限于有朝贡关系的国家。进贡期限、船只数量等限制也有所放宽。基本上所有进港的船舶都可以进口,照常纳税后就可以进入市场。但这并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外商在华必须通过官方牙医店中介才能开展业务,不能从事私人生意。

人直接交易。 明后期,市舶太监和地方官吏在口岸贸意中恣意抽分和掠夺,极大地损害了中外贸易正常发展的环境。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开放只是在不能有效禁止情况下的无可奈何之举,并且仍有诸多限制,管、卡和防范的色彩浓重,完全谈不上主动推动、大力支持。这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做法是大有区别的。

6、而辽金两代都灭不掉宋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辽和金都没有实力灭亡宋朝,而到了蒙古时期,蒙古人拥有灭亡南宋的实力。 宋辽战争我们先说下宋辽之间的战争,当然历史上的一些小规模战役我就不说了,我只说宋辽之间发生的大型战役。 宋辽之间的第一战是白马岭之战,此战是宋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锋,发生在公元979年3月。当时宋太宗赵光义刚刚平定了吴越,整个中原就只剩下了北汉这么一个割据政权,那么接下来宋军自然是要去灭亡北汉了。很快赵光义就带领宋军向北汉发动了进攻,北汉不是宋军的对手,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找辽国求援,于是宋辽两军就会战于白马岭。白马岭大概在今天山西省太原的阳曲县一代,结果辽军大败。 第二战是高梁河之战,在白马岭击败辽国援军后,北汉也不是宋朝的对手,很快就被宋朝灭亡。灭了北汉以后,中原基本统一,就只剩下幽云十六州还在辽国手里,如能把幽云收复了,七颗龙珠就算是凑齐了,中原地区就统一了。为了凑齐七颗龙珠,赵光义是必然要拿下幽云的,而且宋军还刚刚在山西大败契丹人,在赵光义看来契丹人不堪一击,于是自信心爆棚的赵光义就带着大军继续北上对辽开战。 时间还是在公元979年,赵光义带着大军跟毫无准备的辽军打赢了几场小仗后,一举杀到了高粱河,也就是今天北京西直门一带,结果被辽军重创,赵光义本人身负箭伤,最后坐着驴车跑了,因此赵光义得了个外号,“高粱河车神”。 高粱河之战是真正意义上宋辽战争的开端,也是北宋自赵匡胤陈桥兵变以来的第一场大败。 第三战是满城之战。辽军在高粱河大败宋军,甚至连大宋的皇帝都给打伤了,于是辽军也自信心爆棚,大举南下攻宋。时间还是公元979年,双方会战于满城,在今天河北保定境内,辽军因为指挥失误大败而归。在此多说一下,此战辽军统帅竟然是个汉人,叫韩匡嗣,他有个儿子叫韩德让,也就是后来的辽国第一权臣,地位比其他耶律姓的王都要高,和太后萧燕燕有一腿。 第四战是雁门之战,公元980年,辽军再次南下,宋军在雁门关一带也就是今天山西省代县大败辽军,此战宋军统帅是潘美,也就是小说《杨家将》中潘仁美的原型,同时杨业也有出战,两人都因功受赏。 第五战为瓦桥关之战。辽军连败两阵,辽景宗耶律贤怒了,便亲率大军南征,双方围绕着易水河上的瓦桥关展开了熬战。易水河就是当年荆轲刺秦的时候,太子丹送行的地方,“风萧萧兮易水寒”中的易水就是这个地方。 瓦桥关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雄安新区境内,此役虽是辽国皇帝御驾亲征,但真正指挥的是辽国名将耶律休哥,他在宋辽的多次关键战役中都有出场,战争结果是辽国击败了瓦桥关的守军和赶来的第一批援军,但也未能取得重大战果,在赵光义亲率援军赶来前就撤了。 第六战为雍熙北伐,公元986年宋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辽,赵光义想借此一雪高粱河之耻,从此不再叫“高粱河车神”,而是“高粱河战神”。这一次北宋名将尽出,东路军统帅为曹彬,曾指挥灭亡南唐之战。中路军统帅田重进,是宋朝皇室的铁杆,曾追随太祖赵匡胤参与陈桥兵变,后跟随太宗攻灭北汉。西路军统帅是之前在雁门之战中获胜的潘美,北宋前期的东征西讨几乎都有他的身影,杨业也在这路兵马中继续给他当副手。开战初期宋军气势如虹,节节胜利,但很快战局就出现了变化,东路军先是粮草出了问题,再后来就出现了一系列的指挥失误进而溃败。西路军本来能安全撤回,但监军王侁先是强逼杨业出战,后来主帅潘美见死不救,导致杨业全军覆没。只有中路军安全返回,但也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宋军在雍熙北伐中大败,从此对辽态势就由攻势转为了守势。 第七战为君子馆、土墱寨之战。就在宋军雍熙北伐失败的当年,辽国展开了报复行动,也发动三路大军南下攻宋,东路军一路披荆斩棘,在君子馆与宋军展开激战,君子馆在今天河北沧州境内,属于河北中心地带,位置非常重要。此时正值寒冬,君子馆的宋军缺乏粮草,再加上救援不力,结果一战下来宋军被全歼,战死数万人。不过这次辽军也没有大举南下的打算,在宋朝境内攻掠了一番后便扬长而去。 不过辽西路军在山西土墱寨却被宋军用计偷袭得手,虽然损失也不大,只损失了3000多人,但西路军的统帅,契丹北院大王之子被宋军俘虏了。 第八战是唐河之战,君子馆一役2年后,也就是公元988年,辽国再次进攻宋朝,这一战辽军先胜后败。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击败辽军的是一支骑兵部队,大名鼎鼎的宋朝静塞军,最终的结果是辽军大败,损失了大约15000人。 第九战是徐河之战,在唐河之战后的第二年,也就是989年,宋辽两军在徐河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徐河在今天保定境内,此战结果是辽军惨败。 第十战是子河汊之战,公元994年辽国大将韩德威带着一群西夏骑兵打算偷袭宋朝,此计被宋军识破打了个埋伏,辽军惨败。 第十一战是河北之战,此战是宋辽双方的又一次大规模会战。公元999年,辽国乘太宗驾崩大举南下,双方共发生了五次大规模战斗:保州之战辽军战败、狼山镇之战宋军战败、府州之战辽军战败、瀛洲之战宋军战败、莫州之战辽军战败,双方互有胜负,疆域变化不大。 第十二战是遂城之战。公元1001年,宋辽双方展开了一场骑兵大会战,神奇的是作为马上民族的辽军竟然又战败了,这也是草原之耻了,此战辽军精锐尽失,损失惨重。 第十三战为望都之战,1003年宋辽两军在望都(在今天保定境内)会战,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宋朝初年的战争基本都是围着保定在打,想必那个时候的保定人民一定是生活的水深火热了,望都之战的结果是宋军战败。 ▲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百年和平 第十四战是澶州之战。1004年双方主力尽出,甚至双方的皇帝都亲自来到了前线。经过多场激战宋辽互有胜负,也都损失惨重,就连辽军主帅之一,曾经击败过杨业的肖挞凛也在此战中战死疆场,打到最后双方都打不动了,便有了澶渊之盟。 第十五战为宣和之战。宋辽在澶渊之盟后维持了百年和平,之后金国崛起,不断地把辽国按在地上摩擦。宋朝见辽国被打得很悲惨,便联合了金国相约共同灭辽,签订了海上之盟。公元1122年宋徽宗派童贯领兵伐辽,这个时候的辽国严格意义来说已经亡国了,皇帝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还分裂出了一个北辽政权,但即便如此,宋军还是接连遭遇了两场惨败。 综合宋辽之间的战争,主要集中在宋朝前期,双方的较量基本势均力敌,互有胜负,这也说明在宋朝前期来说,宋辽实力相当,谁也灭不了谁。 到了辽朝末期,在金国连续重创辽国的情况下,宋朝也想跟金国一起打劫辽国,但这个时候的宋朝早已腐败透顶,军队战斗力极其低下,连被金国打残了的辽军也打不赢,反倒让金国看清了宋军实力,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宋金战争宋金战争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金国崛起到北宋灭亡,时间从1114年到1127年。 金国从1114年开始起兵反辽,之后就一直吊打辽国,宋朝企图乘火打劫,与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相约共同伐辽。不过后来宋军的拙劣表现也被金国看在眼里,既然连自己的手下败将都打不过,那宋朝不就是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了么?因此在辽国灭亡后,金国就开始了伐宋的动作。 对于金国人的南下,宋徽宗采取的态度基本就是“我不听,我不听”,尽管当时的边报已多达170余封,尽管也有朝臣向宋徽宗报告了此事,但宋徽宗就是装作不知道。后来等到金国人大举南下,宋徽宗干脆就拍屁股走人,自封太上皇出去避难了,把皇位让给了儿子宋钦宗,让宋钦宗来收拾烂摊子。 金军很快就攻到了开封,宋钦宗任用李纲负责开封城防,打了场漂亮的守城战,到后来各地勤王兵马几十万人云集京城,金国人一看情况不妙便提出了议和,被吓破了胆的钦宗立马同意,对于金国人开出的条件也是毫不思索就答应了,赔款是个天文数字,割地更是把黄河以北基本全都割了出来。后来凑不上赔款数额,就干脆把开封城抢了个底掉,百姓遭了殃,才勉强凑够了数额给金国人送去。 ▲徽钦二宗的骚操作,造成了靖康之变的杯具 金军退兵后,钦宗马上就反悔了,他命令地方官员不准完成割地交接,同时还派兵北上抵御金国。不过此时的宋廷已是个稀烂的朝廷,派出去的军队指挥不灵被打的节节败退,各地勤王兵马也在北宋朝廷的骚操作下被金军各个击破。这就要得益于宋朝的枢密院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前线作战部队的具体军事行动要听从枢密院,而枢密院又是由一群没打过仗的书生组成,在这些书生的“运筹帷幄”下,这仗能打好才见了鬼了。后来各地勤王部队被金国人消灭,开封成了孤城,金国人也就很快拿下了开封,北宋灭亡。 第二个时期从建炎南渡开始到绍兴议和(1128年到1141年)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宋钦宗全体皇族基本被金朝一网打尽,只有徽宗九子赵构逃了出来,在杭州重建了宋朝,史称南宋。 这段时期金朝无法灭亡宋朝,一方面是因为宋朝实力向来都很强,人口有1个多亿,中央禁军也基本维持在80万的水平线上。而金国的女真人,在鼎盛时期也不过100万人,两者的国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只是金国遇到了昏君当政的北宋,才把北宋灭亡。到了赵构建立南宋的时候,虽然赵构算不上雄才大略,但至少也是个正常的皇帝,能把宋朝的国力正常地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金国自然就灭亡不了宋朝了;另一方面南宋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大批名将,如岳飞、吴玠、韩世忠等人,在这些名将的带领下,宋军屡败金军,在军事上保障了南宋的存在。 先说说岳飞,他是抗金的主要人物,他一生共发动过四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在1134年,岳飞率军收复了襄阳六郡,是南宋第一次从金国手中大规模收复失地; 第二次北伐在1136年,收复了陕西商州全境和虢州部分地区; 第三次北伐在1136年9月,当时金国出动20万大军大举南征,岳飞率军迎敌,连败金军、伪齐军数阵,一直攻到蔡州才收兵; 第四次北伐发生在1140年,是南宋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行动。这一次岳飞接连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主力,打得金国人闻风丧胆,有了“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说法,可以说岳飞是把金国人打得彻底没了信心。就在岳飞继续进军,要收复旧都开封的时候,高宗赵构用十二道金牌将岳飞给召了回来。到了来年的1141年,宋金之间签订了绍兴和议,南宋向金朝称臣纳贡,以淮河、大散关为界。为达成议和,高宗与秦桧联手害死了岳飞,南宋也就此失去了擎天一柱。 ▲民族败类秦桧,只能永远跪在岳飞的面前 而吴玠则是与岳飞同样重要的另一位名将,岳飞的主战场是中原地区,吴玠的主战场则是西北地区。1128年金军进攻陕西,被吴玠大败于青溪岭。1130年金国大将完颜娄室、完颜撒离喝率军入关,吴玠在彭原店与金军激战,打得金军损失惨重,甚至连大将完颜撒离喝都痛哭流涕。同年秋天,吴玠在富平与金国大将完颜宗弼(兀术)交战,又打得完颜宗弼节节败退。 1131年,金军出动数万铁骑进攻和尚原,吴玠与之交战大败金军。完颜宗弼听闻和尚原战败,便亲率10万大军再攻和尚原,这一次金军还是被吴玠打得大败,根据史书记载完颜宗弼“仅以身免”。 1133年,吴玠与金军在饶凤关激战六个昼夜,打得金军尸积如山,但由于叛徒的出卖,金军绕过了饶凤关,吴玠不得不退守仙人关,又在仙人关多次击退金军的进攻。到了来年也就是1134年,金国由大将完颜宗弼、完颜撒离喝率军10万进攻仙人关,吴玠死守仙人关数日,后来吴玠乘着金军疲惫发动突袭,金军有一次大败。 可以说吴玠在西北数次大败金军,守住了宋朝的西北边界,同时也截断了金军自西北进入四川的道路,守住了南宋的整个西部。 在岳飞、吴玠等人的作用下,金国不但始终没能在军事上击败南宋,反而屡屡受挫,军事上无法取得成功,自然就灭不了南宋了。 ▲绍兴议和后的宋金局势 第三个时期是宋金对峙时期,时间从1141年到1206年。 绍兴议和后直到蒙古兴起之前,宋金局势相对稳定,期间金国有过几次南侵,宋朝也有过几次北伐,但双方都未能打开局面,在军事上取得彻底胜利,疆域就一直这样维持了下来。 第四个时期是从蒙古兴起到金朝灭亡,时间从1206年到1234年。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从此就开始了金国的噩梦模式。到了这个时候,当年金国灭辽的一幕又重新上演了,不过这次金国扮演的是当年辽国的角色,蒙古扮演的则是当年金国的角色,一切都是是当初的翻版,蒙古不断吊打金国,金国被蒙古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那么此时的南宋在做什么呢?南宋即没有学当年北宋一样去跟蒙古签订海上之盟,也没有拒绝蒙古结盟灭金的请求。而金国呢?按道理来说应该在外交上跟南宋结盟共同对抗蒙古,但在被蒙古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吃了大亏后,又想在南宋身上把从蒙古哪里的损失给捞回来,于是不但没去跟南宋结盟,反而还跟南宋打了起来。 本来南宋内部也有跟金国结盟对抗蒙古的声音,但在金国如此的骚操作下,联金抗蒙的呼声就被联蒙抗金的声音给压了下去。最终在1234年,金国在宋蒙的联合打击下走向了灭亡。 宋蒙战争虽然说最后南宋被蒙元给灭了,但我觉得这也不丢人,毕竟在13世纪,蒙古人的铁蹄踏遍了整个人类世界,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跟蒙古人抗衡,而南宋竟然顶住了蒙古铁蹄长达40多年的进攻,这也不可谓不是个奇迹了。 在联蒙灭金后,当年联金灭辽的一幕再次上演,只不过这次南宋又多撑了几十年,没有完全上演当年金灭北宋的一幕。 宋蒙之间的第一回合是窝阔台攻宋之战。公元1234年宋将孟拱拉着金哀宗的尸体回到了首都临安,也算是雪了当年的靖康之耻,南宋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候的南宋也是自信心爆棚,马上就想到要收复旧都了,于是南宋朝廷就有人提出了“西守潼关,北依黄河”的战略方针,打算出兵收复河南,然后依托黄河天险与强大的蒙古帝国对峙。 不过这个时候朝廷中也有反对的声音,理由很简单,南宋没有骑兵,黄河防线太长,根本守不住,而且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已经被破坏得非常严重,大军就算开过去了,也无法就地取得粮草,简单来说,就是即便你占了也守不住,反而会给蒙古人打你的借口。但宋理宗此时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执意北伐,于是就在联盟灭金的当年也就是1234年出兵河南占据了河南之地。这个时候的蒙军因为天气转热就基本撤回了黄河北岸,毫无阻拦的宋军很快就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几乎全部地区,包括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开封和洛阳等三京.收复了三京,也一度让理宗看到了中兴的希望,这一事件被称为端平入洛。 但收复了河南之地后,问题就出现了,正如战前很多人预估的那样,大军开了过去,但是得不到粮草补给,再加上蒙军也觉察了宋军动向,提前决了黄河大堤,这就使宋军的补给运输更加困难。南宋军队在进入洛阳后的第二天,早就埋伏在此的蒙军首先发难,洛阳守军几乎全军覆没。洛阳一丢,再加上粮草不济,刚刚夺回的三京就再次落入蒙军之手,端平入洛彻底失败。 次年窝阔台以此为借口伐宋,蒙军兵分两路,东路攻荆襄,西路攻四川。刚开始蒙军攻势凌厉,也一度攻破了襄阳和成都,但很快宋军就开始了反击,跟蒙军也打得有来有回,尤其是宋朝的最后一位名将孟拱,在南宋漫长的防线上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只要有他在的地方不但能挡住蒙古人的攻势,守的下来,还能攻的出去,陆续收复了襄阳等几座重要城市。不过客观来说此次蒙古伐宋也没尽全力,因为当时蒙古军的主力正在西征,1235年也就是南下攻宋的同年,蒙古帝国发动了第二次西征,也称“长子西征”,这次西征是蒙古人西征最远的一次,一度打到了欧洲的多瑙河流域,攻下了今天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兵锋直至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最后因为窝阔台的去世才撤军。也在1235年,蒙古还出动了另一路大军去攻打高丽,也打了好几年,所以此次蒙古攻宋是蒙古多线作战中的一线,而且也不是主力,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一次南宋还是守住了。 次年窝阔台以此为借口伐宋,蒙军兵分两路,东路攻荆襄,西路攻四川。刚开始蒙军攻势凌厉,也一度攻破了襄阳和成都,但很快宋军就开始了反击,跟蒙军也打得有来有回,尤其是宋朝的最后一位名将孟拱,在南宋漫长的防线上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只要有他在的地方不但能挡住蒙古人的攻势,守的下来,还能攻的出去,陆续收复了襄阳等几座重要城市。不过客观来说此次蒙古伐宋也没尽全力,因为当时蒙古军的主力正在西征,1235年也就是南下攻宋的同年,蒙古帝国发动了第二次西征,也称“长子西征”,这次西征是蒙古人西征最远的一次,一度打到了欧洲的多瑙河流域,攻下了今天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兵锋直至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最后因为窝阔台的去世才撤军。也在1235年,蒙古还出动了另一路大军去攻打高丽,也打了好几年,所以此次蒙古攻宋是蒙古多线作战中的一线,而且也不是主力,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一次南宋还是守住了。 万国觉醒铁器时代是多少级 中国五千年历史发源地到底在什么地方 随着窝阔台的死去,蒙古帝国也进入了混乱,南宋也得到了喘息之机。 ▲窝阔台攻宋时期,蒙古人的真正主力在西征的路上 宋蒙战争的第二回合是蒙哥攻宋之战。公元1241年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去世,此后蒙古内部就为汗位打得不可开交,总的来说,最终汗位从窝阔台一系转到了拖雷一系。在窝阔台死后5年,由窝阔台长子贵由继承了汗位,但贵由在位仅2年就去世了,又过了3年,新的大汗才重新产生,这就是拖雷的长子蒙哥。 蒙哥继位后马上就开动了蒙古帝国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开始了四处征战,他先是派弟弟忽必烈攻下了大理,实现了对南宋的迂回包抄。又派了另一个弟弟旭烈兀率军西征,这也是蒙古史上的第三次西征。这次西征蒙古军同样所向披靡,相继摧毁了巴格达、大马士革等穆斯林重要城市,在陆续消灭了几个西亚王朝后,又将兵锋直至埃及的马穆鲁克,当然在西征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攻宋。 这个时候的蒙古已经摆脱了之前游牧民族的习性,打到哪抢到那,而是越来越像汉人的政权了。蒙哥下令部队在四川、河南、山东等地屯田备战,但此时的蒙军因为缺少水军,正面强渡长江行不通,便将重点放在了西南打算绕过长江从侧后方攻入宋朝境内。 1258年蒙古再发三路大军进攻宋朝,一路攻鄂州(今湖北武昌)以为牵制,一路取道云南,北上迂回策应,蒙哥则亲领主力攻入四川,从大散关南下先后占领了四川的广元、南充等地,然后就在钓鱼城卡住了。 ▲地势险峻的钓鱼城 钓鱼城在这里我也不得不多说一下,确实是一座根本就攻不下的城池。如果你今天去钓鱼城原址,你会发现那种建在险峻地势上的城市,由于高低落差太大,强攻根本就攻不上去,蒙哥也是率军屡次强攻钓鱼城不下,才被挡在了钓鱼城。在强攻不利的状况下,一般进攻的一方可以采取围困的方式,切断守城军队的补给供应,等到守城军队粮草耗尽,城池就自然攻下了。但问题在于,钓鱼城有自给能力,在钓鱼城内的山头上有几处大水池,在水池里能养鱼,这也就为守城军队提供了足够的粮食供应,也就是说,围困钓鱼城根本没用。那么攻也攻不下,围也围不死,最后的办法就只能是绕过去了,但问题又来了,钓鱼城你还绕不过去。 从地形来说,你要进攻四川的首府重庆的话,走陆路全是崇山峻岭,根本就走不过去。所以只能沿嘉陵江而下,但钓鱼城正好处在嘉陵江的交汇处,你也绕不过钓鱼城。 所以,攻城的三个手段:强攻、围困、绕道全都对钓鱼城无效,这也是钓鱼城能一直坚守下去的原因,直到南宋最终灭亡之后的1279年钓鱼城才最终投降,可以说在整个宋蒙战争中,钓鱼城就一直没被蒙军攻克。 蒙哥在钓鱼城下也是打得异常艰苦,蒙军大将王德臣战死,蒙哥本人也被投石机打伤,几天后便不治身亡。 蒙哥的死直接导致宋蒙之间第二回合的较量结束,蒙古又陷入了内乱,而这次则分裂得更为彻底。 宋蒙之间第三回合的较量是忽必烈的攻宋之战。 公元1260年也就是蒙哥死后的第二年,忽必烈自称大汗,与此同时留守在草原的阿里不哥也自称大汗,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都是亲兄弟,但为了汗位还是相互撕逼了起来,开始了长达4年的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也就成为了蒙古帝国的第五任大汗,尔后在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立大元帝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朝。 ▲蒙古帝国五大汗国 在忽必烈称帝的同时,蒙古帝国也正式分裂,分成了五大汗国。 公元1268年,忽必烈最终的灭宋之战开始了,这次忽必烈一改蒙哥的迂回战术,从正面突破兵发襄阳,很快就将襄阳围困了起来,这一围就是5年。期间宋军也多次营救襄阳,但都被元军给打了回去,而襄樊一破基本上也就宣告宋朝的灭亡就进入倒计时了。 此时宋军已无力回天,就连水战都打不过元军了,1275年丁家洲之战,元军在今安徽芜湖一带大败贾似道亲领的水军,贾似道更是临阵脱逃,致使13万宋军精锐尽毁,南京也随后陷落。紧接着宋元两军水师会战于江苏镇江,是为焦山之战,此役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集结了万艘战船,与元军决战。但元军指挥得当,水陆协同,大败了宋军。1276年南宋首都临安沦陷,5岁的宋恭帝投降。1279年广东江门崖山海战,宋军最后的部队被全歼,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灭亡。 总结: 从1234年的端平入洛开始到1279年的崖山海战为止,宋蒙战争前后打了46年,能抗住横行天下的蒙古铁骑40多年,甚至还干掉了蒙古人的一位大汗,宋朝最后的表现也还是相当不错的。但客观来说之所以能打这么久也是蒙古帝国一直没有集中全力攻打南宋,从窝阔台到蒙哥的前两次交锋,在与南宋交战的同时蒙古人还发动了西征,到了忽必烈的时候蒙古帝国已然分裂。而最终灭宋的是忽必烈而不是之前更为强大的窝阔台和蒙哥,究其原因,还是之前的蒙古人还不够汉化,游牧政权的军队优缺点都非常明显。优点在于机动性强,单兵作战能力强,补给需求少。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不擅长攻城战、水战、山地战,作战周期短,打不了逆风局等等。 以蒙哥时期的蒙古军为例,蒙古军因为不擅长水战所以才选择绕道进攻宋朝,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进入四川面对那些复杂的山地地形,蒙古人的骑兵也就没了优势,而且还遇到了根本就攻不破的钓鱼城,自然被宋军打得头破血流。再说作战周期,作为农耕文明的宋朝来说,为了作战会事先准备大量的粮草补给。而游牧政权则完全不同,他们是打到哪抢到哪,不需要提前准备补给。这看似是优点,很多时候又成了缺点,这样做有两个前提,首先是你打的地方你并不想占领。显然到了后期的蒙古政权也不想这么干,那么涸泽而渔的抢劫就不是好的选择了,所以蒙哥一继位就开始屯田。其次也需要你打的那个地方有东西让你抢,但很多时候防守方会坚壁清野,不留下东西让你抢,你抢不到的话,后勤补给就困难了。 而后来忽必烈时期的襄樊之战,围着襄樊打了5年,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是根本就做不到的。所以这种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也只有可能发生在已经汉化了的忽必烈时期,高度的汉化,是忽必烈最终灭亡南宋的根本原因。

7、为什么在古代分封制的周朝八百年?

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先要阐述什么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是指统治者通过分封土地给王室贵族、奖赏功臣、前朝遗留贵族,共同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它发源于上古时代部落氏族首长对战败的土地和人口管理。根据史书记载,黄帝时“诸侯咸来宾从”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就是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分封制的记载。之后,分封制经过三皇五帝时代和夏商时代,在西周发展到顶峰。周王室把疆域的土地划分给各个诸侯所有,诸侯拥有享受分封土地一切资源和收益的权益,每年只需要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贡品就是尽了自己义务。周王是一种共主,就是各个诸侯共同承认他为领袖。诸侯死后,土地理论上是由周王室收回,但实际上都可以由子嗣继承,实施世袭制。 (西周地图) 郡县制就是秦朝秦始皇实施的国家管理模式,其实分为“县制”和“郡制”。县制发源于楚国,郡制发源于秦国。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把“县制”与“郡制”互相结合,形成了郡县制——郡和县是地方的二级行政机构,国家分为若干个郡,每个郡有郡令。之后,在每个郡下面设置县,每个县有县令。郡令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这样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郡县制) 之后,我国封建王朝都实施秦始皇的郡县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封建王朝都存在两百多年,给人感觉仿佛郡县制的王朝寿命都比分封制周朝短,仿佛分封制比郡县制先进。其实不然,郡县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状况的国家管理制度,相反分封制还会延误中华文明的发展,现在就分析原因: 西周分封制存在,是由于上古时候落后生产力决定的周朝时候实施分封制,能维系八百年统治,都还是由上古时候落后的生产力决定。 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周朝时候,疆土面积最北封国燕,也就是达到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人民出版社历史)第45页记载: 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几十个了。可以看到,西周最初分封的国家是800个,当时整个中国面积也就是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湖北这些省份。在这些省份中分封了八百多个国家,可以想象受封国家的领土面积是非常小的,相当于今天一个镇或者一个县,镇长和县长就是西周时候的诸侯国的国王。由于领土面积的窄小,土地和资源有限,是很难有震撼西周天子的力量。 西周时候,周王室采取分封制管理国家,也是由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决定。在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在西周之前的史书,都没有“马”的记载,人们祭祀上天主要是“牛羊”。可以想象,周天子建立政权之后,面对广阔的国土面积,在没马车没现代化交通工具情况下,由于距离和交通工具的限制,无法对国土做有效和长期的日常管理。比如天子想任免某一个官员或者实施某一方案,却由于交通运输的困难,很难把天子任免的官员和实施的方案下达到地方。所以,只能采取分封小国的方式对某一地区来管理国家,就是诸侯管理小群体,然后承认周天子为领袖的管理方式,这是周王室开拓边疆地区的良策,也是西周分封制存在的现实原因。 西周时候,社会还处在“青铜器时代”,使用都是笨重的青铜器,生产技术落后。西周首都是“丰镐”,就在今天陕西西安长安区,处在水草丰盛的渭水平原上,实力也雄厚。分封的诸侯国很多都是在边疆和不开发地区,资源贫瘠,很难有实力与中央的周天子抗衡。所以,西周周天子才会有实力驾驭各个地方诸侯国。西周存在时间才会从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存在大约三百多年。 之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强大,井田制瓦解,人口的增多,用来打仗的武装力量也就增强。再加上周平王东迁,周王室势力衰微,难以控制各个地方诸侯。各个诸侯国也仗着强大的实力,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发起“大鱼吃小鱼”、“大国吞小国”的战争,这就是东周时候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的东周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 256年,经历了514年。但是,在这五百多年时间内,诸侯为了争夺霸权频繁发动战争,东周只是象征性意义存在,名存实亡,却无真正的国家统一和国家理念。所以,东周的存在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中国是各个诸侯国的混战,谈不上统治中国五百多年。 之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听从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封国建立郡县。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李斯对秦始皇论述分封制容易造成战争之外,还遗漏一点,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交通方式的改善。 在战国时候,中国由上古时候的“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铁器时代,刀剑的普及使拥有富庶资源一方战斗力提高,使中央拥有震撼分割诸侯的实力,也更带来了马车交通工具的普及和使用。各个地方的联系便利,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所以,秦始皇也没必要采取“分封”的方式来管理边缘地区。当实施“郡县制”,不允许地方享有自治权,管理地方的郡长和县长由最高统治者皇帝任免,为皇帝打工,由皇帝发工资,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可以避免春秋战国时候诸侯混战、国家一盘散沙的局面,使百姓免于战争的痛苦,对国家发展中华文明发展是很有益的。 (一统六国的秦始皇) 所以,可以看到西周时代分封制的实施,是由落后生产力所决定的。郡县制的存在,也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周朝虽然存在了八百年,然而实质意义上国家统一也就是西周的三百多年,五百多年都是东周诸侯混战的局面,根本说不上分封制比郡县制先进。 分封制造成国家的分裂和战乱,郡县制比分封制更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中国历史发展事实也证明,分封制存在造成国家的分裂和战乱。 在秦朝灭亡之后,第一个分封诸侯就是楚霸王项羽。当项羽消灭秦朝主力进咸阳之后,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当年项羽也有当皇帝的条件,但他却仿效西周,分封了十八路诸侯。没想到没多久,地方诸侯一有实力就发动战争,国家战乱,项羽最后就在楚汉战争中失败自杀。 刘邦建立西汉初期,实施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这些同血缘诸侯王是很难伺候的。在汉景帝时候七国之乱的爆发,好在中央朝廷实力强大,镇压了叛乱。面对诸侯国势力的增强,汉武帝也推行了削藩的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使西汉能绵延。 (西汉诸侯国) 在东汉末年三国混战中,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司马炎认为曹魏的失败,在于把同亲戚的兄弟都赶走了,自己夺权胜利原因在于家族成员力量大。于是,就仿效分封制,分封了本家族27名同性成员为各地诸侯王。之后,丑皇太后贾南风专权,屠杀司马皇室成员,引起了其他诸侯藩王的不满,酝酿了八王之乱,国家内战频繁。之后,五胡乱华,堪称是北方汉族历史最悲惨一段时期。从公元316年西晋被前赵灭亡,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在这273年内乱期间,如果没有祖逖、谢安、刘裕这些将领抗击胡人,华夏文明也被毁灭了。 (西晋八王之乱) 在明朝时候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巩固朱家血缘的统治,也是分封诸王。之后,“靖难之役”,势力强大的燕王朱棣推翻了朱允炆的皇位。而且,明朝后期分封藩王数量的庞大,这些不纳税的皇室宗亲把明朝经济拖垮,这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国历史发展。由于分封制诸侯国的存在,会导致国家战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分封制这一种依靠血缘和恩惠形成的政治结构,弊端在最开始父子辈的直系亲属关系间不会这么明显。但是,伴随着王位世袭继承,分封诸侯国与中央血缘纽带也会变得越来越远。地方势力的强大,中央对地方影响也变为越来越小,诸侯势力强大必然会起着吞噬中央的野心,自然容易出现战乱的局面。 所以,中国古代文人就是讨厌分封制,厌恶分封制带来的战乱。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就专门写著一篇《封建论》的政论文,认为实施分封百害而无一利,大谈郡县制的优越性。 实质上,郡县制也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 地理特征通常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于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有着广阔的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渭水平原、江汉平原等。这些平原面积广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没有比较高大险恶的山川阻拦,有利于中央集权管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在战国后期,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权的兴起,产生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农经济,也就是小农经济。这一种小农经济与欧洲的封建领主经济不同,势力弱小单薄,以小户为单位,如同马铃薯一样撒在大地上,需要中央作为强大的力量把这些分散的小自耕农经济管理起来,所以只有中央集权的方式,才能适合中国古代经济的方法。实施郡县制,能把各地分散的自耕农经济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造成封建王朝短命的原因不是郡县制,却是土地利益不均实质上,造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短命,都达不到三百年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郡县制,却是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之后,由于严重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民怨,本质就是一种土地资源分配问题。 纵观中国历史,当一个王朝建立初期,都是丈量土地和测算人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巩固了自耕农经济,这时候土地格局总的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土地有好坏之分,人有贫富差别。当经过一段和平时代发展,人口增多,土地资源有限,一些富余劳动力得不到土地。再加上一些人有了钱就会兼并土地,变成地主,一些人也因为贫穷失去土地。当土地朝着一部分人集中,集中在少数大地主和官僚手中,拉大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当失地农民的增多而流离失所,再遇到自然灾难和少数民族的入侵,失地农民无饭可吃成为流民,就会因为生存问题暴动揭竿而起,这个王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农民起义)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分封制使周王朝存在长久原因,都还是在于生产力的落后。郡县制是适合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制度,决定中国古代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土地分配不均带来的利益问题。 本文系原创,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有兴趣请点“关注”。

8、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唐朝和尚,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因为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而名流青史。迄今为止,主流意识上,大众认为鉴真是伟大的文化传播者。而非主流小众者却对其起了诽谤,原因如下。 一,鉴真疯狂东渡的动机鉴真东渡,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历经6次,历时12年,并死了无数弟子,终于在第六次时成功登录日本。 正史记载,鉴真55岁时,是应日本在唐留学僧人荣叡、普照的邀请,前往日本弘法传道的。 (鉴真像) 742年,鉴真第一次刚准备渡海时,被高丽僧人如海向告密,说鉴真一行人勾结海盗,准备出海。因此,这次出海未成,被官府收缴所有物资而夭折。 743年12月,第二次准备好干粮、佛经、佛像、经疏、香料、药品,当时还带了玉匠、画师、雕佛、刻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匠共85人。却没想到,船队刚出长江口,就遇到飓风,船被大风刮烂了,要休整。 (鉴真东渡油画) 744年第三次,修好船准备出发,又在舟山海面触礁,只得又回去休整,在休整期间,有佛教徒向官府告密,说有人诱使鉴真出国渡海,官府因此抓了日本留学僧荣叡。又失败了。 744年第四次,鉴真一行30多人瞒着官府,想秘密从福州出发。谁知道鉴真的弟子灵佑,向官府采访使告密,鉴真他们被追回后,遣返扬州。 748年6月27日,被释放的荣叡、普照两人又怂恿鉴真第五次出海。这一次出海,他们瞒过了官府,在海上漂泊了三个月,又遇到飓风。在飓风中,他们的船队被吹了14天,漂到了海南岛的崖县(今三亚市)。 这次的损失巨大,留学僧荣叡被飓风卷走,同时卷走的还有鉴真喜爱的弟子翔彦,鉴真本人也双目失明。 753年,66岁的鉴真被在唐朝当官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说动,于10月19日,第六次东渡日本。12月20日,鉴真终于如愿以偿的踏上了日本国土鹿儿岛秋目浦。 鉴真如此疯狂不顾生死的六渡东海,他为的什么阿?传法吗?鬼才会相信是传法这个动机。但是除了传法,中国人找不出鉴真必去日本的原因,因为他去日本带去的是大唐文化之精华,直接促进日本快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 但是各位注意了,鉴真东渡,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毫无好处,毫无意义。渡海活动,只是对日本人有天大的好处。 甚至他的弟子祥彦还深有怨言:“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到,是故众僧咸默无对而已。”——《大和上东征传》这一段是鉴真问他的弟子们,谁愿意跟他去日本阿,他的弟子们全部默然不答,只有他喜爱的弟子祥彦用上文回答。(鉴真和弟子们剧照) 祥彦回答的简单翻译是:日本那么远,海上命运难测,大家都怕死,要去师傅你自己去吧。说的好听一点就是传播中华文化,其实别人根本不需要你鉴真去传播,因为华夏文化的先进性,导致华夏文化圈内的小国家,如高丽、日本等,早就派出一波波的留学生,贪婪地吸取华夏文化。 二,间谍说与逃亡说横空出世其实,鉴真渡海动机,不单是咱们中国人费解,就连日本人也困惑无比,因为鉴真这6次渡海太疯狂了,疯狂得不正常,生死不顾,还死了无数个弟子,甚至都双目失明了。 为了研究鉴真东渡的原因,日本学界还特意提出了5种假说。 1,被日本留学僧邀请说 鉴真如正史上记载的,被日本留学僧荣叡、普照邀请去日本讲学。 2,被日本圣德太子的敬佛崇佛心打动 这个圣德太子,想把日本打造成政教合一的国家,所以想邀请大唐佛学专家鉴真过去帮忙设计设计。理由是,在《大唐和上征东传》里荣叡和鉴真有过关于圣德太子的对话:“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 (剧照) 3,弘法说 日本是佛教律宗的空白之地,继承律宗学说的鉴真,急需传播律宗学说。于是,他不顾生死的6渡东海。 4,逃亡说 日本小野胜年为首的一些学者指出,大唐盛世末期,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将发生剧烈变动——安史之乱。而这种变动提前被鉴真察觉到了,绝望的鉴真才赶赴日本,这个相当于“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避世。 但是,根据我国学者王勇的研究,《大唐鉴真传》中,处处透露出鉴真独有的盛唐气度。所以,这个因绝望而逃亡的说法太过荒谬了。 “鉴真的盛唐气度语调:“而今大唐国家道俗总大兴隆。”——《大唐鉴真传》5,间谍说 日本学者铃木治,写了一本书《白江村》,此书共15章,全部论述一个观点:大唐想颠覆日本。书中以猜测、杜撰、想象的手法,描述了鉴真是大唐派来日本的间谍。 他猜测,大唐派鉴真到日本,是想控制日本的寺院和僧侣,并源源不断给大唐提供情报,以达到颠覆日本的目的。只不过后来被“安史之乱”打乱了计划而已。 这本书作者荒诞不羁,这是有源头的。 原来,在鉴真东渡到日本后,直接被圣武天皇任命为统管全日本的僧纲。本来是混乱无比的新旧教团利益群体,直接有了领导人。 (日本天皇剧照) 旧教团势力自然不甘心,他们多次诽谤、污蔑抹黑鉴真,导致鉴真在圣武天皇死后,顶不住压力而辞掉僧纲一职。笔者猜测,这铃木治就是利用这些污蔑加以艺术修改,写成的《白江村》一书。 “后真和上(鉴真)移住唐寺,被人诽谤。”——《从高僧沙门释思託传》三,鉴真给日本带去了什么东西第六次,他带的东西清单如下: 人员:鉴真,相随弟子:祥彦、法进、坛静、思託、义静、法载、法成等14人。藤县通善寺尼姑智首等3人,扬州信徒潘仙童、胡国人安如宝、昆仑国人军法力、占婆国人(今越南)善聪等共24人。 物品:一是佛、菩萨雕像绣像,其中有绣阿弥陀佛像、雕白旃檀千手观音像、绣千手观音像、救苦观音像、药师像、弥勒像及功德绣普集变一铺,还有如来肉舍利三千粒等。二是佛经,有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八十卷、《大佛名经》十六卷、金字《大品般若经》一部、金字《大集经》一部、南本《大涅槃经》四十卷等。三是戒律《四分律》六十卷及其单行僧尼戒本、律论《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四是律宗三家的律学注疏,其中最多的是南山律宗道宣的著作。五是天台宗的著作,有隋智顗《摩诃止观》十卷、《法华玄义》十卷、《法华文句》十卷、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等。六是珍贵文物和工艺品,其中有东晋王羲之的真迹行书一帖,王献之真迹行书三帖及水晶、金银等制的佛具、阿育王塔样金铜塔一区等等。按照以往东渡准备的物品推测,此次也一定带有香料、药物等。(王羲之书法真迹) 其他非主要物品在第六次渡海时不见详述,不过可以参见第二次渡海时的物资详细: 落脂红绿米100石、甜豉(日本纳豆的祖宗)300石、牛苏180斤、小麦50石、干胡饼2车、干蒸饼1车、干薄饼1万只、番捻头(麻球)一半车、漆盒子盘30副、铜瓶20只、花毡24领、袈裟1000领、裙衫1000对、坐具1000副、大铜盂4个、竹叶盂30个、大铜盘20面、小铜盘44面、一尺铜叠80面、少铜叠300面、白籘簟16领、五色籘簟6领、麝香20剂,沉香、甲香、甘松香、龙脑、香胆、唐香、安息香、棧香、零陵香、青木香、薰陆香等共600余斤,毕波、诃子、胡椒、阿魏、石蜜(冰糖)、蔗糖等500余斤,蜂蜜十斛、甘蔗80捆、青钱10000贯、正炉钱10000贯、紫边钱5000贯、罗补头2000枚、麻靴30双、席帽3个。 (鉴真曾住过的日本唐提诏寺) 可以说,鉴真带去的东西,令当时这个日本社会翻天覆地,从奴隶社会跨进了封建社会,令日本在书法、建筑、美术、美食、佛学、医学、雕塑等领域继承了大唐的风格。 鉴真之所以受到后人诟病,是因为他这次东渡,对我国毫无意义,甚至是传播先进文化技术的“资敌”行为。甚至有令国人心痛的王羲之父子真迹。 但是对日本人却有天大的好处,直接咸鱼翻身,但他因为触犯了旧教团的利益,一样被人诽谤。以至于有日本后人写《白江村》一书来讽刺他。 唉,农夫与蛇的故事上演了一遍又一遍,却总有无数国人不长记性。 歪眼小史 文:梁生

9、宋朝真的积贫积弱吗?

提到宋朝,很多人有一种积弱的形象,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最憋屈的汉人王朝,打打不过,守守不住,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1经济方面这方面不用多说,宋朝的是公认的富裕,据说GDP占全世界的80%,先不说1000多年前的数据有多少精准度,还有宋朝这么多皇帝,是不是个个都这么有钱,毕竟,有钱人家里也有困难的时候。总之,宋朝有钱,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2行政方面方面确实有点差强人意,宋朝是文官掌权,武人的地位在历代是最低的,这也是公认的。这得益于唐末藩镇为害,尾大不掉,最后导致唐朝灭亡。宋太祖赵匡胤痛定思痛,杯酒释兵权,从此武人地位一落千丈。名将强如狄青者,备受猜忌,抑郁而死。更别提岳飞,中兴名将,莫须有含冤而死。其他将领就更多了,打了胜仗还得担心被算计,只能夹起尾巴做人,这也确实影响到了军队的作战实力。 3军事方面这方面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也是最为人诟病的。反对者说,宋朝地盘只有巴掌大,不到如今版图一半,到了南宋,更是缩回长江以南,简直不能代表中国了。然而,地图是一回事,军事实力并不能直观在一张地图上体现出来。 要看军事实力,必然要先看一下交战双方的实力,看一下宋朝的对手。北方,是强大的辽国,当时的辽国,是东亚绝对的霸主,在后唐时期,契丹铁骑就已纵横天下,而且,契丹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草原游牧民族,他们正儿八经的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且模仿汉族,汉化程度很高,不再是满足于打一下草谷就撤,他们已经不是野蛮人,而是大半个汉人了,辽国享国二百余年,比北宋还长,也是实力的见证。 对比其他几个汉人王朝的对手,汉朝的匈奴,还停留在放牧抢东西的初级阶段,就算这样,刘邦还几乎在白登被包了饺子,汉武帝废了老大功夫才赶跑了匈奴,最后还花光了钱,给自己下罪己诏。 唐初虽强,只能算半个汉人王朝,到了中期,在一个胡人安禄山率领的联合国军队的攻击下,几乎被推平,唐朝后期,面对内乱,还要请少数民族军队帮忙打仗,可谓颜面尽失。 朱元璋面对的蒙古军,早已腐朽,与铁木真的蒙古铁骑相比完全是两个概念。明末,面对入关的清军,南明朝廷还有一百多万的军队,不到二十年就被横扫。 而宋朝,开国初赵家官人们并不是没有雄心,收复燕云十六州始终是宋朝皇帝们的梦想,也不是没打过,两个国家互撕了半个多世纪,有胜有败,好歹赵匡义总算把北汉灭了,把太原给抢了回来。 随后和辽国对峙一百多年,就算是澶渊之盟谈来的和平,但背后也是要有军事实力做支撑的,如果辽国有灭宋的把握,还会在意那么点岁币,全抢过来不是更痛快,就像后来蒙古人所做的一样,你能说宋朝弱吗? 可是宋朝苦啊,本以为辽国就是最大的对手,可谁知,金人又跳了出来,三下五除二灭了辽国。金国人,是比辽国人更野蛮更凶狠的存在,金军“满万不可敌”不是神话,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当时的北宋,除了精锐的西北军,已经没有真正能打仗的部队,毕竟和平了这么多年,与开国之初的百战之师不能比了,所以被金人一路平推,北宋灭亡。但短短数年间,中兴四将蹿升,从开始的一路溃败,到和金军互有胜负,然后胜多负少,已隐然有反败为胜的味道,这,你能说宋朝弱吗? 可是这还没完,又跳出来个bug级别的对手——蒙古人。成吉思汗,这个人类历史上军功最盛的男人,他的黄金家族,没有一个不会打仗的。蒙古人灭了多少国家,就不细数了,打得全世界哭爹叫娘。 在这种级别的打击下,南宋朝廷竟然坚持了50年,是的,整整50年半个世纪之久,不管是金国正规军,亚洲的骑兵还是欧洲各国五花八门的骑士,在蒙古人蹂躏下,都迅速土崩瓦解,而看似弱小的南宋,竟然能坚守这么久,是不是让人刮目相看,你能说宋朝弱吗? 同是灭于异族,蒙古铁骑比之五胡杂牌部队如何?比之安禄山之辈如何?比之清军如何?你能说宋朝弱吗? 由于天生的缺陷,丧失了燕云十六州,这不是宋朝的锅,是石敬瑭那个孙子办的好事。又让西夏坐大,这是宋朝的失误,该骂!这两块地方一丢,就失去了出产战马的地方,没了战马,战斗力大打折扣。至于吐蕃,就不要去说它了,唐朝时它也不属于中国的疆域。 加上文官当政,武人受歧视,也客观上削弱了部队战斗力。而且对手又是一个比一个强大,就是在这样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宋朝依然顽强的抵抗了这么久,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熬死了辽国,熬死了金国,熬死了西夏,熬死了大理...你还能说宋朝弱吗? 我认为宋朝应该是汉人王朝比较巅峰的一个朝代

10、推荐几部像斗罗大陆一样制作精美?

大家好,非常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推荐几部制作精美,情节引人入胜的动漫。 首先呢我们就来说说《一人之下》这个豆瓣9.2高分的动漫吧,这个动漫的9.2高分其实很多大部分是运用了古风的传奇 色彩,整体画风还是很不错的,尤其在于对色彩的运用,以及对人物的动态处理,都是很好的。 其实说到人物的动态处理这个问题,小编就想说说斗罗大陆这个动漫了,这个动漫虽然现在的播放量是很高,但人物的动态处理流畅度很低,就连里面人物的走路都极其不自然,当然这个技术要求小编也专业,可能就是剧情需要这样的走路姿势,也是不一定的,最后要说的当然就是这部B站评分9.7的动漫了,这个评分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了,因为B站上面的评分的人要求都很高,这个动漫就是《万国志》 一人之下的人物想必大家都知道,因为这个国漫还是很火的,里面的人物表情是非常的到位,一个看似简单的画法,其实这中间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其实一人之下在最开始是漫画的时候名字叫《异人》,慢慢发展到了动漫的时候,就叫一人之下这个名字了。 下面我就来说说这部豆瓣评分9.7的国创动画作品—《万国志》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恋恋不忘,必有回应《万国志》是一部好作品,我看到了时代文明的传承,我看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分歧,我看到了满天星斗亦如当世巨人,永世留存。 了解历史,再去看《万国志》,历史巨人们,正以自己,改变着历史进程,承付万民兴衰。他们不只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亦是在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万国志》不是人人可观的作品,看万国志,需心静,代入剧中,去感岁月悠长,去品万国风情。 念念 徐徐讲来再描摹 纷战连年扰平和 追寻那方天辽阔 念念不忘的轮廓 拆招化曲折 默契沉着 性命相托 也信得 笑路遥险左 自须磨 以你口吻说 迢迢同行承君诺 侠骨柔情藏脉脉 有句草草应写过 笔者尚未忍心去点破 此去不为这 湖溪婀娜 千岛屿多 名万国 乘长风月色 碧海波 浪潮共起落 扬帆道坎坷 书于青史某卷某册 功成注因果 均指循一个我 十字准瞄无虚射 文明沿东南传播 汪洋中星火 载时代间移挪 是华夏脉络 世事分久而合 今生系你我 此去不为这 湖溪婀娜 千岛屿多 名万国 乘长风月色 碧海茫波 浪潮共起落 以上就是我为小伙伴们推荐的两部优良动漫,小伙伴们想要进一步了解,可以来我主页看剪辑视频噢! 制作不易,在此再次感谢各位小伙伴的阅读,撒花,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