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ple Store 零售店,749 是一个神奇的数字。
749元可以购买HomePod mini或MagSafe外接电池,但购买Apple Watch编织线仍然需要额外付费。
对于同样价格的产品,不同的人对其价值的认知是不同的。这也是MagSafe外置电池被部分用户调侃为“鸡肋”的原因。 5W的无线充电功率让人想起5V1A主导的绝望时代。
但事实上,MagSafe外置电池的充电功率低、速度慢完全是其自身的问题,而作为受益者的iPhone也必须承担责任。
iPhone 12的散热限制了MagSafe的性能
去年,苹果推出了MagSafe 充电器,将iPhone 的无线充电功率提升了一倍,达到15W。然而欢乐还没结束,不少人就发现实际充电功率往往难以长时间稳定在15W,导致整体充电。这并不快。
最近推出的MagSafe 外置电池也是如此。我们模拟了日常观看哔哩哔哩视频的场景,测试了使用MagSafe外置电池对iPhone 12 mini的充电体验。其他测试条件及结果如下:
不同温度下充电效果不同。数据仅供参考。
可见5W的充电功率确实不够,而且室外高温会进一步影响充电速度,导致充电容量小于功耗。
毕竟iPhone 12 mini过于紧凑,不利于散热。
一旦连接上快充线,作为无线充电器使用,那就更好了。使用20W PD充电头连接MagSafe外接电池。 iPhone 12 Pro Max在熄屏情况下,半小时可从60%充至77%,充电时间约为38分钟。至80%。
至于第三方外接电池,我问了身边几个使用Anker 5000mAh磁吸无线充电宝的朋友。大多数人表示,开着屏幕使用时不会烫手,但确实会发热。使用过程中电池几乎不增加,充电效率不好。高的。
我用iPhone 12 mini作为主机的朋友说,这个5000mAh的外置电池还是很有意义的。毕竟可以让续航提升不少,而且不到200元的价格相比正式版确实有优势。
正如苹果给这款产品命名的那样,它应该是一块外置电池,而不是移动电源。
其优势体现在其更灵活的计费方式。接线和分开使用对应不同的使用状态。它可以是家里或办公室的充电器,也可以是你外出时手机的“第二块电池”。
但使用体验确实比上一代苹果智能电池壳要弱一些。
对于相同功率的快充来说,现阶段无线充电的效率和速度仍然比有线充电差。 MagSafe外接电池放电后,无法像电池盒那样先使用外接电池再使用手机电池来使用。
但如果把问题全归咎于MagSafe外接电池甚至无线充电宝,MagSafe可能就冤枉了。显然iPhone也负有很大的责任。
自从iPhone问世以来
图片来自iFixit
基于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技术本身会散发大量热量,电池充电也会积聚热量。如果热量长时间没有得到适当的散发,就会导致手机频率和充电功率下降。
苹果官方也曾表示,MagSafe快充会导致iPhone过热,因此会通过软件将充电限制在80%,直到温度下降。
MagSafe原本是苹果继AirPods之后的又一次无线转型尝试。然而iPhone 12系列并没有很好的散热能力,这给MagSafe无线生态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散热影响深远
集成和堆叠已经是手机设计中最常见的产品策略。从近年来iFixit的拆解结果来看,产品的可修复性分数越来越低,折叠屏手机的结构要求更高。尤其。
这实际上是手机厂商充分竞争、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的结果。堆叠式排列可以更好地利用手机内部空间,为电池、摄像头模组等手机关键部件留出更多空间。
但其后遗症——散热不佳,成为提升智能手机体验的限制。
除了影响MagSafe外置电池使用体验外,工信部今年年初发布的《无线充电(送电)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限制无线充电(送电)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充电功率至50W。
这样一来,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充电速度,散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是手机还是充电器本身,更好的散热意味着大功率充电能够维持更长时间。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手机芯片的性能逐渐提升,但手机软件端也逐渐出现了更多“压榨性能”的应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游戏。
iOS/iPadOS平台上的《帕斯卡契约》充分证明手机也可以运行高清、复杂的准AAA游戏。同时,也对手机的性能和散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神》对性能的高要求,大大提高了这款游戏的入门门槛。在我们之前的测试中,即使是骁龙888也很难全程保持60帧,而骁龙888却连年领先业界。 A系列芯片玩久了还是会发热。
《原神》的商业成功也将鼓励其他游戏厂商效仿,尝试在移动平台上开发开放世界游戏。
人工智能(AI)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机中,例如谷歌的计算摄影和照片多帧合成算法、苹果在iOS 15中的屏幕识别功能以及华为使用NPU核心进行视频渲染等。
最新的苹果A14、高通骁龙888、华为麒麟9000都有相应的AI单元。这些有用的功能需要更高的芯片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功耗的增加。芯片的发展仍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M1在大幅提升算力的同时保持低功耗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
M1版本的iMac可以去掉‘大风扇’,这与M1芯片的功耗相对较低有关
智能手机最初被称为“手持微型计算机”,随着它们的成熟,它们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类似于PC的道路。
热管、风扇和均热板都发挥作用
向“PC”老大哥学习已经是手机行业的突出技能,散热也不例外。例如,黑鲨游戏手机3就采用了笔记本电脑上常见的热管。
黑鲨称其为“三明治”液冷系统。它实际上在主板的前端和后端放置了一根金属热管。一般来说,热管中会有大量的毛细管结构和相应的冷凝介质(处理过的水)和管道。内部将保持真空。
这样,手机内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传导到热管的蒸发端。金属热传导会导致冷凝介质汽化并吸收芯片散发的大量热量。由于热管内部几乎是真空,液体汽化后会自动流向压力。小液化端最终凝结成液体并流回蒸发端。
即通过水的蒸发吸收热量,更快地传导热量,加快散热速度。
为了追求极致的游戏帧率和更好的游戏稳定性,游戏手机往往会选择更为极致的设计。腾讯红魔游戏手机6 Pro在手机中插入了一个小风扇来散热。
不过,增加风扇虽然提高了散热能力,但也需要做出很多妥协。首先,红魔游戏手机6 Pro的侧面需要有插槽,以便热空气排出。
其次,打开风扇后,手机的噪音还是比较明显。当在办公室等安静的地方使用时,它会立即成为同事关注的焦点。
如此极端的设计显然不会出现在常见的旗舰产品中。这与当前一体化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
外接风扇可能是更可靠有效的方式,毕竟风扇更大
比较常见的是VC均热板设计,可以算是热管的升级版。其散热原理与热管类似。它通过液体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转换吸收大量的热量,加快散热效率。
但均热板面积更大,与导热铜箔、导热凝胶、石墨等导热材料结合使用效率更高。同时,与热管相比,可以更好地利用手机内部空间,避免形成中空缝隙。
小米11 超散热系统包含VC 均热板
VC均热板也成为当前主流散热技术。包括小米11 Ultra、刚刚发布的realme GT大师版等产品均采用了该技术。每个制造商所使用的具体材料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对苹果产品预测准确率很高的分析师郭明池也曾表示,苹果未来将为高端iPhone配备VC腔室。最近曝光的信息还提到,下一代iPhone将采用更大的线圈,这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使用MagSafe 充电器的iPhone 的散热问题。
正如预测的那样,充电器的无线化转型无疑将是巨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