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抖音运营的方法和套路

9158APP 0

Tik Tok的火爆就不用说了,作为短视频的头部APP,Tik Tok从微信抢走了大量用户的时间,成为新的“时间黑洞”。

现在如果做新媒体运营或者品牌推广,“双微一摇”是首先要考虑的平台。

其实尝试运营Tik Tok的公司也不少,但除了新媒体内容公司(如躺鸭、洋葱视频的账号等),我们很少看到“头蓝V”的身影。).这并不是说Tik Tok对企业“免疫”,而是很多企业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套路来运作Tik Tok。

先说结论:一般企业在运营Tik Tok短视频的时候,要做技能视频和知识视频,这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

我慢慢解释吧。

做Tik Tok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企业经营Tik Tok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很明显,无非就是做品牌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

但这只是笼统的概括,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在短视频领域积累品牌自身的流量池,并尝试与其他平台的流量池互联互通,互相引导。

那么问题来了: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就是算法推荐机制。用户赞一个视频的动机远远超过关注一个账号。这对品牌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品牌更需要的是用户关注账号,以便后期触达和转化。

Tik Tok的两种账号

如果我们深入体验过Tik Tok,可以发现Tik Tok上推荐给你的账号可以分为“上瘾导致死亡”和“分爆专家”两类。

1.上瘾然后死去

大多数Tik Tok账号都是“嗜死”的,这类账号的明显特点就是有爆款视频推荐给你。

爆款视频的点赞可能是几十万到几百万,但是我们打开他的主页就会发现,这类账号其实拍了很多短视频,但是大部分都不温不火,没有太多的点赞,而你看到的视频只是他为数不多的爆款视频之一。

大概类似于下面的叙述:



这类账号的爆款视频比较偶然。有些有趣的场景是生活中不小心拍到的,或者有些舞蹈是自己拍的。一个或几个视频偶然流行,大部分内容尝试都不太成功,只能“沉迷”——很难持续产生优质内容,用户看到这种情况后也不会有关注的冲动。

这种“嗜死”的账号是大部分业余爱好者和企业的现状(当然更多更差的账号从来没有爆过)。粗略估计这类账号的总赞和关注比例在10: 1以下。如果是视频少的新账号,或者是颜值好的,或者是知名品牌,可能关注转型的人比例会更高,达到5: 1左右。

但一般来说,经营Tik Tok的企业不应该追究这种账。用户对视频内容的评价太不稳定,一定程度上依赖运气,关注比例低导致运营效率低。

2.子爆炸专家

这类账号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视频的喜欢度都不是特别高,可能在几万到几十万的范围内,偶尔也可能有几百万的视频,但不多。

不过这类账号有个特点就是喜欢量比较统一,不会出现只有几百个喜欢的情况。

这类账号的视频可以获得一定的传播和好评,但很难达到整个Tik Tok平台爆款视频的高度。我称他们为“次爆专家”。

大概类似于下面的叙述:



这种账号更多的是团队系统化运营的结果,很多都是新媒体内容公司运营的相关账号。与上一个账号不同的是,“次爆专家”生产的产品质量相对稳定,对人来说可能更集中、更精准。

当一个用户被推荐这样的视频时,他会想向左滑动,看看账号里有没有类似的视频,然后如果视频列表发现内容还不错,用户很可能会关注这个账号。

这种“分爆专家”不仅视频质量稳定,有赞有玩,还能把游客变成自己的流量池,进一步挖掘用户价值。

粗略估计,这类账号的喜欢与关注比例在10: 1以上。如果内容足够精准垂直,或者更有趣,这个比例甚至可以达到2: 1以上。

一般来说,这种稳定、优质、高转化率的“分爆专家”是企业运营Tik Tok账号的目标。

3.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类账户?

当然,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小账,很多不为人知的小账,但以上两个账是可以分清楚的。

为什么这两类账号出现的很慢?

这要从Tik Tok的视频推荐机制说起。Tik Tok采取一种“交通赛马机制”。简单来说就是给编排好的新视频一点流量,然后各种指标(比如好评率,播放率等。)都是按照相似视频进行对比,然后在与相似视频的PK中数据胜出后逐步给予更多流量。

这样,只要视频的各项指标足够好,就能不断获得新的流量。如果是在某个PK环节比较,平台不再多给流量。

这种“流量赛马机制”其实类似于各种比赛中PK的规则。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流量跑马机制,“分爆专家”的账号才止步于分爆,因为这类账号针对的人群往往相对精准,并不那么受欢迎。

当系统给出符合其目标人群的流量时,其视频内容会迅速传播,但当流量超过其目标人群时,数据可能就不好看了,最终PK不赢,获得更多流量,这也是“信息茧房”效应。

例如:

假如你是做苹果手机使用教程的视频,那么如果视频质量好,你的视频可以在苹果用户中快速传播,但若给你安卓用户的流量,那么视频的各项指标就会被拉下来,系统就不会给你更多的安卓流量了。

当然,一些大众化的娱乐账号会好很多,比如喜剧类的账号,足够广的人群,但是不可能每个企业做一个Tik Tok账号就发笑话。

另一方面,那些“嗜死如命”的账号,可能有一个视频正好踩在了大众心理的需求点上,但运营商很难复制。

当你管理Tik Tok的时候你做什么?

内容是传播中最重要的。不管你懂多少方法论,最终还是要表现在内容的传播上。这部分就讲内容。

1.Tik Tok的每个人都在看什么?

关于大家在Tik Tok看什么,Tik Tok要流行什么,其实很多文章都已经详细看过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简单列出常见内容:

奇观类:主要就是风景名胜、风土人情;萌宠类:猫猫狗狗等宠物的萌蠢视频;高手类:各种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视频;颜值类:有颜有才有特色的小哥哥小姐姐;喜剧类:街边搭讪、情景喜剧、搞笑段子类的内容;新奇类:身边的新奇事物,美食、餐厅、街头艺人等;表演类:唱歌跳舞等表演性内容;技能类:主要是各种技巧、知识和简单教程。

并不是说做好以上八类内容就一定能火起来。能火起来的视频一定是踩准了大众心理,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有那么多漂亮的女士和姐妹在跳舞,但偏偏德拉库拉K用微笑征服了所有人:



这八个类别涵盖了Tik Tok绝大多数的主流内容。企业在Tik Tok运营一般会选择一个或几个品类进行尝试,但大多不适合一般企业的品牌推广,而更适合MCN等新媒体内容机构和内容型公司。

2.Tik Tok适合企业做什么?

上述八大类视频大部分不适合企业的原因是,普通企业很难通过自身资源的运营成为前七类的“分爆专家”,只有第八类视频(技能类视频)胜算更大。

下面是企业在策划内容时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点——内容的相关性和可持续性。

1)内容的相关性

内容相关性是指制作的内容要与品牌相关,品牌或产品要在相对重要的位置,而前七个视频内容与大部分品牌无关。

如果你是一个登山装备的品牌,当然要考虑拍摄一些登山风景和自然奇观,但是对于其他大部分产品品牌来说,其实很难找到内容的组合,最后只能以植入广告的方式呈现,用户很容易忽略。

当然,你也可以制作一些喜剧视频,通过剧情设定,巧妙地将产品作为重点道具植入,但这个剧本的制作能力其实是相当困难的,持续生成非常困难,也就是下面说的内容可持续性。

2)内容的可持续性

持续产生创造惊喜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相信做过内容的朋友都能感受到。

前七种视频内容之所以难以操作,只能作为内容来点缀,是因为它们难以工业化生产。

再漂亮的小姐,看了还是会腻的。再壮观的奇观,她也不可能天天遇到。再搞笑的剧本,她也不是总能想出来。而且唱歌跳舞之类的表演并不适合大部分品牌的推广。充其量是作为企业文化输出。

所以这些内容大部分都是团队里的新媒体内容机构在运营。

但是第八技能类别就不一样了,每个产品背后都有大量的技能、技术和知识。随着产品的技术迭代,新产品的上市,其实普通企业也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这个技能类和知识类。

3)干货能带来高转化。

技能型和知识型内容适合企业运营的另一个原因是,对用户的价值高,会让用户更愿意关注你的账号,而不是喜欢普通的娱乐内容,用户可以更有效地流入你的Tik Tok流量池。

这其实是人性的一个弱点。Tik Tok是一个娱乐产品,但人们总是希望在娱乐的同时学习一些东西。

无论是烹饪教程、Excel教程、魔术教程、手机小技巧还是各种冷知识,这类内容总能让用户关注自己的账号,心想,“先关注收藏,说不定会有用”——就像很多人刷知乎制造自己似乎在“放松中学习”的假象...

或者例如:

如果你是做运动装备的,那你的切入点可以是运动历史、运动大事件、运动名人的讲解回顾,也可以是运动技巧、运动竞技的教程,还可以是运动相关的饮食搭配、损伤修复、身体调养等。

其实每个品牌都有很多“干货”,技能和知识的内容非常容易系统化和标准化,形成鲜明的品牌识别。当然,如果你在镜头里发现一个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你可能会更容易生气,你也不必开玩笑被称为操作Tik Tok。

当然这个前提是要相对大众化,符合平台调性。如果是教怎么开挖掘机,做电工木匠等课程,其实应该在Aauto更快一些,Aauto更快一些里面真的有很多这样的内容数据,还不错。

总结一下,一句话:企业适合产品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含量。

希望能帮到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给大家准备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