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影评人蓝祖蔚:李连杰风云投名状/徐静蕾留白《投名状》

9158APP 587 0

李连杰风云投名状

    文:蓝祖蔚

    戏包人,果然不凡,李连杰在《投名状》中终於有了内心戏,蠢动私情有了决堤的出口,澎湃氾滥成男儿悲歌。

    身手矫捷,心内模糊,基本上是李连杰在过去表演世界中给人的感受,他的身手无人质疑,华语片喜欢套上英雄侠客样版,外语片则是偏好冷酷杀手的戏路,行云流水的动作场面以及快速消化的戏剧高潮都悄悄遮去了角色内心矛盾的空乏,看外型看动作不看戏,几乎是李连杰电影与观众的基本互动模式了。

    然而,《投名状》却给了李连杰杀伐如野兽,求名若渴,求爱若饥三种能量,相互激荡后,李连杰的冷酷、矛盾与无情因此汇聚成他从影以来最有好戏可看的一次表演。

    《投名状》的整体氛围是「英雄末路」的悲凉,因此电影色调偏重土黄、黯绿与幽蓝,没有太多鲜艳兴奋的色彩,而是透过低沈的色调来散布压抑绝望的乱世讯息。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必需装死,才能从战场上苟且偷生,却也在即将坐上两江总督的宝座之前,惨遭公私夹杀…从挫败开场,在毁灭终场,「末路英雄」的悲凉际遇才让他的肉体与灵魂得能合而为一,创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悲剧角色。

    主角的「人生选择」一直是传统悲剧的发生根源,在战场上装死求生,意谓著他的机巧;等粮吃饭做土匪,意谓著他降志辱身,观风辨色的存活适应力;出兵前先谈交换条件,意谓著他适者生存的精算;杀奸淫妇女的小兵,则是英雄立威的军令无情;随后的墓前跪拜则是他公私分明的赎罪补愆;苏州屠城则是在计算粮草、兵力和战功下的必杀之恶;面对兵变返乡的内哄危机,他能当场跪求,更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变色龙本色;黄马挂加身后,为求宦禄腾逢,排除异己暗杀二弟更成了扫除绊脚石的现实盘算…《投名状》给李连杰每一回的生命选择,都让他「但求一己荣光顺遂,不择手段」的兽性本质更加张扬,也让他的负面人格更加强猛地朝毁灭的终点滚去。

    《投名状》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朝咸丰和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和捻乱时期,英文片名的「warlords/军阀」准确交代了民不聊生,落草为寇,抢粮抢钱抢娘们,地方军头拥兵自重,图谋政商利益的时代背景,也让导演陈可辛有机会重建古战场的历史风华和华人电影少见的场面调度,规模与成就都不输好莱坞作品,颇有可观。当然,无情烽火下的无情人生更是《投名状》的主轴,李连杰的豺狼性格在乱世中因而格外突出鲜明,相对之下,刘德华与金城武的戏份与性格就薄弱许多,未能与李连杰的人物雕塑相抗衡。

    例如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与金城武饰演的姜午阳不打不相识,明明庞青云已经将刀指向姜午阳的咽喉,姜午阳的结论竟然是:「这麼会打,来跟我去见二哥(刘德华饰演的赵二虎)去!」落败的人还要收编强者,这样的逻辑成就了庞青云的威风,却也弱了姜午阳的本色。

    同样地,赵二虎与庞青云的最大矛盾在於谁才是老大?土匪时期,赵二虎是头,庞青云打蛇打七寸的一战成名,最吃味的自是赵二虎;官兵时期,赵二虎深入敌营,解放苏州成为开城英雄,官兵高呼他的姓名,最吃味的自是庞青云,两人之间谁才是老大?才是兄弟内哄的矛盾焦点,三人要彷桃园三结义拜投名状,就暗含了情义、权力和地位的政治交易情绪在内,当过官的庞青云一夕之间就成了大哥,赵二虎没有不甘吗?如果没有,就是个性太大而化之了,明明就有,导演却跳了过去没处理,才使得赵二虎后来的几番抗命显得突兀。

    正是因为即使歃血为盟,也各有心结,才有后来不可回避的摊牌。第一次决战时,赵二虎急著要出兵救人,庞青云却高吼山字营里只能有一个头,谁是老大的争议来得突然,但是直接明白;攻陷南京后,赵二虎抗命发放军饷,却当著庞青云的面说山字营只有一个头,那就是庞青云,谁是老大的争议再次浮现,明明是做足面子,暗里却是嘲讽带眨,类似这样的戏剧冲突确实好看,但也因为少了兄弟排序时的场景描绘及性格描写,而少了悲剧主角必定相撞的命运交响曲。

    因为赵二虎原本就只是个乡下汉子,只图眼前温饱,只顾兄弟,却未必洞悉人情。他是血性汉子,但也太过一厢情愿,这也是他搭救了徐静蕾扮演的青梅竹马莲生,表面上是让她免於做「扬州瘦马」的妾伎,实质上却也让她经常面临生死无常,衣食堪虑的困境,而且明明就已同居,却少了名份,才让萍水相逢的庞青云有了插手空间。

    偏偏庞青云却是胸怀大志,但求青云直上,兄弟情义皆可抛的无情汉子,他图的是未来,所有的铤而走险都是向未来借胆,才敢搏命。兄弟两人个性这麼悬殊,面对权力与义气的考验必然有不同选择,陈可辛没有在结拜时突显心结,导致后来的兄弟之争,只看到了人格理念,却少了原始矛盾,说服力就弱了。毕竟李连杰的庞青云性格是首尾一致,前后一贯的,刘德华的赵二虎却是时而悲愤,时而血性,他对庞青云的真实感受淹没在模糊的身影之后,也才使得他最后误信军情,只身救援的死难,只能让人低回,却少了嚎啕的震撼。

    同样地,金城武的姜午阳(名字太像了那位陪荆轲去刺秦王,却吓得手足无措的姜午阳)则成了直肠子的傻汉子,电影用他的回忆做主叙观点,用了不少文人情怀的叙事文句,却不像是这位曾经在战场上斩人首立雄威的汉子口吻,他的主戏却也只是言必称大哥的死忠,在关键时刻总是称扬大哥,宁可杀嫂救回兄弟,最后却要手戮大哥,在信仰与毁灭之间,金城武是需要更多的戏剧血肉来突显信仰崩解的历程,只可惜《投名状》的主戏全被李连杰占走了,二哥和三弟全成了配角,应验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古训。

  徐静蕾留白《投名状》

    文:蓝祖蔚

    江上舟摇,私情飘飘,《投名状》的儿女私情在风云变色的战场杀伐中,别具调和韵味。

    浓墨满布,不如一隅留白,气韵才生。 一味阳刚,不如偶有阴柔,情味才浓。 徐静蕾在《投名状》中的角色功能就像调和男儿阳刚的缓冲剂,看似轻描淡写两三笔,却有著引爆矛盾的关键能量。

    《投名状》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的《刺马》传奇。稗官野史相传的《刺马》重点不外乎描写两江总督马新贻奉旨调查湘军歼灭太平天国后,私藏金银的悬案却意外遭刺的故事,张彻导演在1972年所拍的《刺马》除了强调马新贻的政治图谋外,也不忘添加他背负骂名的?嫂传奇,,狄龙饰演的马新贻与结拜兄弟黄纵(陈观泰饰演)的妻子米兰(井莉饰演)有染,设计杀害了黄纵,老三张汶祥(姜大卫饰演)查知隐情后,乃手戮大哥替二哥复仇。《投名状》中虽然淡化了儿女情仇的细节,却也若隐若现地让儿女私情成了全片极有韵味的留白节奏。

    《投名状》的故事主线在於志在沙场官封的男儿之争,儿女私情只是点缀戏份,毕竟抛头?洒热血的沙场争战,女人是完全使不上力的,在那个「将军百战死,不知何日归」的无情年代中,女人的工具功能远大过虚空的爱情梦幻,然而,夹缠在权力功名争战中的乱世爱情,即使只是轻淡曲笔,情爱滋生的合理性还是必要的,导演陈可辛的情义交响曲策略,其实相当高明。

    这阙情义交响曲,一有义,一有情,一颗心分属两个男人,因而有了聚散两依依的效果。

    《投名状》的唯一女角是徐静蕾扮演的莲生,死里逃生的庞青云(李连杰饰)在流离失所的难民行列中发现了背道而驰的她,一路尾随,却体力不支昏厥,因而有了一碗粥的萍水相逢情。

    那是非常前卫的 。彼此不知姓名,不知家世背景,露水姻缘其实有乱世取暖的相互慰藉情。

    也因为有了同炕共枕情,才知道莲生原本是有钱人资做妾的「扬州瘦马」,却被青梅竹马的赵二虎(刘德华饰)硬抢破了局,赵二处穷到去做土匪,朝不保夕,经常音讯全无,她们的感情其实是义多於情,她的几回出走,无非也是想要改变现状,却又惊见世道混乱,再黯然返?,那是一生已被赵二虎改写,只能嫁鸡随鸡的人生困局。

    因此,莲生与庞青云的 ,其实是她情欲自主的勇敢行动;回头做赵二虎的女人则是念旧守义的生活依靠。一则是管温饱的人生情义,一则是砰砰跳的爱情火苗,情义与情欲的交响共鸣,就在三人於?洞相逢的那一刻开始有了公然拥抱,明白主张以及默默注视,蠢蠢欲动的平行论述。

    台面上的名份,不是真爱;台面下的真情,不容世俗。《投名状》的这段三角恋情因而成了阳刚杀伐中余韵无穷的留白。

    陈可辛其实很懂命运才是悲剧人生的最大巨轮,那是人力无法回天的宿命。凯旋庆功夜,徐静蕾先是躲,却避不开李连杰的登堂入室;出发远征前,徐静蕾先是主动寻觅,最后却在门前止步的惆怅,对照她才刚穿过贞节牌坊的场景,观众不难体会她的犹豫与为难。这也是后来她到前线探夫,却阴错阳差地在战壕中再续孽缘时,先闪躲,再推开,终於只能身影缠叠时,那是古今孽缘注定无解的叹息啊!

    真正的尴尬则是攻克南京后的温饱思欲念的人生场景,从酒馆到小舟,过去的凑合机缘变成了刻意私通的巧局,战前,李连杰允诺日后迎娶,战后,即使富贵加身,履现诺言反而困难,徐静蕾时而(与刘德华)闺房小寐袒胸,时而(与李连杰)小舟低眉相会,她的感情矛盾让观众都被迷惑了,就在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困局中,导演只能安排金城武饰演的姜午阳撞见小舟私会,才有了「乱我兄弟者,必杀之」的简单结论,原来,乱世中的女人,只是男人随手就可捻熄的烛火。

    不过,权力才是《投名状》的主要论述,私欲爱情只是莽莽人生中的一阙简单小曲。惊闻恶耗时,李连杰用双手遮脸,也遮住全部情绪的处理,其实是全片最难演出的内心戏,明明什麼都没「看见」,所有的情绪抖动却能清楚让大家「明白」,女主角的留白功能,让男人的争战有了更澎湃的动能,徐静蕾的沈稳演技功不可没,陈可辛的轻重拿捏也极具巧思和说服力。

   《投名状》:历史的声音

    文:蓝祖蔚

    拍古装戏,总要花大钱打造场面,但是历史的韵味,往往是可以靠声音来烘托的。

    画龙点睛的神来一笔,永远是艺术创作上最神采飞扬的刹那,有了那一笔,就有飞龙在天的气势了。

    陈可辛的《投名状》中罕见地以清朝咸丰和同治两朝的「内乱」做时代背景,太平天国的传奇因而就成为若隐若现的布缦,他只用了轻描淡写的几笔就捉住了神秘氛围,替电影投注了极具说服力的历史注解。

    《投名状》中最惨烈的围城之战在於苏州之后,历史记载,苏州城是清咸丰十年四月(1860年6月)被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攻陷占据的,还盖了宏伟的忠王府,一直到三年后太平军才退出苏州,但是陈可辛无意重现历史,更不想陷溺在古战场的兵刃械斗上,苏州攻城戏只有一个目的:埋下李连杰和刘德华兄弟反目的主要矛盾。

    不管是刘德华深入敌营,抢了战功;或者是李连杰在战壕里私通了徐静蕾,苏州戏的引爆点则在屠杀四千太平军,导致李连杰非得跪地求刘德华不走的结果。但是飘荡在空气中的太平天国魅影,才是这场戏最有灵光华彩的片段。

    陈可辛雕塑太平天国氛围手法是靠听觉,而非视觉,用的是谣言和昆曲。

    首先是围城的清军屡攻不下,粮草又不继,城外的人进不去,因而就好奇城内的人如何维生,於是新约圣经约翰福音中,耶稣拿著一个小孩子分享出来的五个饼和两条鱼,就能让五千人吃饱的经文,就衍生成为长毛军得以守城不败的神迹传闻。不必长篇大论交代「长毛革命」的宗教背景,光靠战壕中口耳相传的流言,诉诸但求温饱的人性,就点出了这场战争的「宗教」与「时代」背景。

    其次,则是刘德华私进苏州城,见到了太平军首领时清歌小唱的昆曲搬演。城外是天寒地冻,挨饿受饥的哀鸿遍野,城内却还有人慢摇板,轻吹笛,气转丹田地唱著水磨腔,陈可辛的镜头故意隔著窗阁台台,隐约看不清歌者人影,反而是透过声音的传送,空气中飘荡的情韵,观众立刻得到一个印象:太平军的生活真的是如此奢华享受吗?

    昆曲发源自苏州,从十五世纪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用昆曲消遣娱乐,妆点门面或浸泡文化气质,是用最简单的逻辑都可以推衍出来的,陈可辛不必交代太平军的守城首领是不是忠王李秀成,但是用他拒绝剃发留辫的外貌,加上回荡在屋宇内的昆曲乐音,就已经营造出城内城外两样情的氛围。

    不过,坐困愁城的笼中鸟就算还会自得其乐,心中还是知道自己在和时间赛跑的这场赛事事,还是必败无疑的,所以才会开城纳敌,太平军首领的挫败心情,也因为有了昆曲板眼的唱和,多添了宛转呜咽的悲怆气氛。

    拍历史古装戏,势必经营大场面,但是历史的味道有时候只有轻轻一笔,就意境全出,《投名状》中举重若轻的美学选择,从眼光到胆识都不凡。

标签: 侠客风云传前传攻略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